|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长久驰骋全球商海, 是因为他们无不有着深远的发展战略,强大而持续的研发能力, 以及出类拔萃的产品。若从细分项来看,其在产业布局、资本输出、资源配置、市场研判、治企理念等诸多方面,更是别出心裁,胜人一筹。
我们通过中外对比不难发现, 国内化企在上述细分项上显然处于下风,这也是我国化工缘何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 在国内化工逐步走向国际纵深市场的时候, 尤其需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长处。
首先,注重持续研发能力。例数欧洲工业革命以来, 化工领域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多是当今的跨国公司发明的。比如,杜邦公司于1802 年发明了火药,巴斯夫公司于1834 年发明了苯胺染料,索尔维公司于1892 年发明了氨碱法制取纯碱等。正是源于种种发明创造并不断推出研发成果, 这些跨国巨头才能变得日益强大,巍然屹立数百余年。而美国科学设计公司(SD)凭借环氧乙烷技术通吃全球, 日本旭化成公司凭借离子膜技术更是纵横世界氯碱业数十年。
相比之下, 国内化企研发力量普遍较弱,鲜有重量级的发明创造,客观上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不长,基础薄弱等,但主观浓郁的狭隘意识也不可否认, 不够重视研发应当不是伪命题。比如,重引进、轻研发,急功近利,投资项目喜爱短平快。由此以来, 难免总是拾人牙慧, 邯郸学步。既然没有看家本领,安身立命都难,又凭什么闯荡全球江湖?
其次, 注重与时俱进的技术革命。跨国公司都不喜欢吃“老本”,他们认为不掌握最先进技术早晚要遭被淘汰。于是,杜邦公司在20世纪领军聚合物革命, 开发出很多化工材料, 随后在制冷剂、合成色素及油漆等领域屡有建树。巴斯夫公司随后在天然气、苯、环乙炔、石脑油等领域大显身手。而索尔维公司表现得更为明智,当环境容量越来越小时,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果断将自己的发明———氨碱淘汰掉。如今,美国石油巨头开发页岩气,掀起能源革命,凭借的也是与时俱进的研发实力。
而国内化企技术更新的自觉性普遍不高, 尽管国家有相关政策扶持创新,并对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给予优惠,但响应者寡,付诸实施者更少。特别是在基础化工领域,我们司空见惯的是老技术、老工艺和老装备。比如,在当今离子膜烧碱技术已提升至零极距时代,尚有许多企业还将老掉牙的隔膜碱装置视为宝贝。在“恋旧”企业看来,1 吨烧碱多耗500千瓦时电算什么?装置再落后也是账面资产,是支撑企业实力的砝码。
再次,注重交易规范。许多与跨国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企业都知道,人家是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进行交易活动的。在价格方面,一般以年度或半年度, 最短也是按季制定价格, 一旦制定就严格执行。在付款环节,坚决按照合同约定将货款打入售方银行账户,很少出现违约情况。
而国内企业交易, 即便双方定下合同, 但在执行过程中仍能生出许多变故。最常见的就是吹毛求疵,或无中生有地找对方产品的质量缺陷,以退货相要挟,逼迫对方压价结算。付款时即使账户有资金,也总是一拖再拖,将推迟付款作为小便宜。因普遍持有这种心态, 所以企业间就很容易形成“三角债”。
因此, 为了弥补中国化工大而不强的遗憾, 业内化企应当虚心学习跨国公司的治企理念和运作方式,从而尽快打造出能与之齐肩的全球著名企业。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