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内容由马后炮化工转载自网络 截至7月1日,635家首批纳入管控的企业中631家都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约,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成为全国首个总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碳市场,至今仍保持总成交额全国第一这一纪录。记者从昨天市长许勤主持召开的碳排放交易工作相关会议获悉,我市将进一步扩大碳交易的覆盖面,除了将更多工业企业纳入交易范围,还将研究探索将公交车、出租车等“移动排放”纳入碳市场排放交易体系。
深圳市发改委碳交办主任周全红介绍说,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首批纳入635家工业企业,包括以电厂为代表的14家单一产品企业和621家制造业企业,根据2010年的数据,这635家管控企业碳排放约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39%。经第三方机构核查,我市635家碳交易体系管控企业2013年度碳排放总量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383万吨,下降幅度11.7%,碳交易市场运行一年以来,减排成效显著。其中,8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下降了306万吨,下降幅度为18.2%,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621家制造业企业碳排放绝对量较2010年下降80万吨,下降幅度接近5.2%。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51亿元,上升42.6%;制造业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了33.5%;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大幅下降,较“十一五”末下降幅度达到33.5%,管控企业已超额完成了 “十二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兴、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19家大型企业在碳排放交易体系节能减排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3年19家大型企业碳排放较2010年绝对量下降了6.8%,但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7.0%,在碳排放下降31万吨的同时增加了823亿元工业增加值,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碳强度的下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