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737|回复: 2
收起左侧

社科院发布《中国的能源安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19:49:2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中国的能源安全》新书发布会,该书针对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和解决之道提出了十一个观点,现将书中观点整理呈现如下:


观点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不理想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之间显著的矛盾与差距,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内忧之一,我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堪忧,即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增长过快且煤炭占比过高。根据BP公司年度能源白皮书统计,以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计算,2010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2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以石油计算)达到27.4亿吨,近5年内增加了28%。“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煤炭、石油、电力和热能使用中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也造成能源的不合理需求增大、增长过快。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战略,在消费的一次性能源中煤炭长期占7成以上。有专家批评,过快的消费增速使煤炭的年产量大大超出了实际的“科学产能能力”。

之二,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且难以治理。2013年严重的雾霾污染席卷了中国许多重要地区,涉及范围达160万平方公里,多个省市频频发布雾霾红色预警,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其中最重要的污染排放源,正是煤炭和石油的利用。过去那种以为能源安全即等于扩大供给的观念,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过度消耗资源必然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必然要增加的社会治理成本,因此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警告我们,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国际上的地缘政治外交制衡与利益博弈问题,更是实现国内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

观点二
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严峻“外患”。世界能源形势呈现出供应源和需求方同时“多极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局面,博弈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正面临一次主动或被动的调整,甚至将不得不重新洗牌。

从能源供给层面看,中国的能源形势随着需求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二更加脆弱。2013年,中国进口原油2.82亿吨,增长4%,煤炭3.3亿吨,增长13.4%,天然气进口527亿立方米,增长25.2%。虽然综合计算结果中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确只有11%,但截至2013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8.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虽只有27.5%但增长迅速,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而煤炭对外依存度也达到8.13%。能源是否安全,实际上最终取决于最不安全的那种能源,而不是整体的能源,因此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能源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在能源运输方面,据统计,中国70%的进口原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石油海路运输途径易受其他国家掣肘,对确保能源稳定供给构成严峻挑战。此外,中国进口的石油多源于中东、非洲等地区,而未来的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因素或将进一步增加这些地区动乱的频度与烈度。

受国际格局的牵制,我国一直为实现自身能源安全而努力追求能源供应的多元化。目前中国的油气来源已经构成了多方位、多渠道的格局,其中包括海上LNG、中缅管道,还包括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的天然气等进口渠道。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努力实现能源供应全球化、多元化的不懈进程中,其所需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国际关系突变与地区冲突频发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价格体系和国际贸易方面。国际能源价格不仅受国际能源供需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且与能源市场、能源贸易和能源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同时也受到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切影响,这尤其体现在石油市场上。

中国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二大国,据统计,2014年中国和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分别达到33万桶/日和124万桶/日。随着中国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及国际市场参与度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权中的地位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自2003年以来,中国通过推出国内燃油基准价、燃料油期货等手段,着力在亚太石油市场形成有效的价格基准,以促进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原油贸易秩序,进一步形成并发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博弈能力。

第四,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之首,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在2008年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美国近几年的页岩气商业开发成功使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煤电比重已经跌至40%以下,气电比重超过煤电已然指日可待。能源技术革命将使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下降,美国因此得以在气候谈判上转而居于主动地位。奥巴马政府已出现积极转变,开始强调要承担减排义务。在这种变化趋势下,中国在国际减排谈判中成为被瞩目的焦点或在所难免。

观点三
讨论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重点解答这些问题:如何安全持续稳定地获得有效的能源供应?如何使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取得平衡?如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如何安全持续稳定地获得有效的能源供应?如何使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取得平衡?如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而欲解答这三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审视当前中国 “能源安全”的实质,明确安全之所系。而构建真正的能源安全,则应该树立这样几个观念:

一、摆脱能源安全直接等于加大供应的传统理念,树立供求双方科学协调,以满足合理的能源需求。

二、将能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作为实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使“能源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理念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三、站在国际能源版图前谋求中国的能源安全。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始终伴随着能源革命,中国应紧紧跟上国际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科技的进步、能源价格的变动等趋势,抓住机遇,用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致力于能源产业的振兴和能源技术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定下基调:“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并着重强调了五个实现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途径,即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

其中关键点在于,中国实现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础。能源安全既要通过稳定供给、合理价格和运输安全实现,也必须要依靠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和保障。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是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报告中提出的能源安全挑战,结合化工行业技术特点,从工艺优化和能源转型角度提出以下应对方案:

**一、破解煤炭依赖与污染困局**
1. 煤化工升级路径
- 推广水煤浆气化(通过高压氧气与煤浆反应生成合成气)替代固定床气化,碳转化率提升15%以上
- 采用低温甲醇洗(-40℃甲醇吸收脱除酸性气体)与克劳斯硫回收(HS转化为单质硫)组合工艺,硫捕集率可达99.9%
- 示范应用CO捕集封存(CCUS)技术,将气化装置排放的CO压缩注入地层,当前成本约300元/吨

2. 过程节能改造
- 在合成氨装置实施余热发电系统(ORC有机朗肯循环),回收120℃以上废热
- 甲醇精馏塔采用热泵精馏技术(利用压缩热替代蒸汽),能耗降低40%
- 应用夹点技术(Pinch Technology)优化换热网络,典型项目可节能15-25%

**二、应对油气对外依存风险**
1. 替代燃料开发
- 生物柴油工艺:地沟油经酯交换(醇与甘油三酯反应)生产脂肪酸甲酯,转化率可达98%
- 煤制烯烃(CTO)优化:采用S-MTO催化剂(硅铝磷酸盐分子筛)使甲醇转化率提升至99.5%
- LNG冷能利用:在接收站配套建设空分装置,利用-162℃冷能降低液氧生产成本30%

2. 运输安全保障
- 储运设施防爆设计:LNG储罐采用9%镍钢内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双壁结构
- 长输管线监测:部署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DTS),定位精度达±1米
- 应急响应系统:设置带压堵漏装置(如BISEP双封堵系统),可在30分钟内建立临时隔离段

**三、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1. 氢能耦合应用
- 氯碱副产氢提纯:采用钯膜分离(50μm厚Pd-Ag合金膜)获得99.999%高纯氢
- 合成氨-氢能联产:将20%液氨通过裂解装置(650℃镍催化剂)转化为燃料电池用氢
- 绿氢电解槽:碱性电解槽(30%KOH溶液)能耗降至4.3kWh/Nm,效率提升15%

2. 储能技术集成
- 全钒液流电池(VRFB):电解液采用1.6M V+/V+硫酸体系,循环效率达75%
- 相变储热材料:Al-Si合金(熔点577℃)应用于聚光太阳能热发电,储热密度提升40%
- 压缩空气储能:采用绝热压缩(压力70bar)配合盐穴储气,系统效率达60%

**四、智能化升级**
1. 数字孪生应用
- 在乙烯裂解炉部署机理模型(如SPYRO软件),预测结焦趋势误差<5%
- 通过APC先进控制(多变量预测控制)优化催化裂化反应深度,收率波动降低30%
-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如LSTM神经网络)预测设备故障,准确率可达85%

2. 安全监控体系
- 危险区域部署ATEX认证(欧盟防爆标准)本安型传感器
- 采用HAZOP-LOPA组合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保护层分析)确定SIL等级
- 建立三维激光气体检测系统(TDLAS),实现10ppm级泄漏实时监测

这些技术措施在镇海炼化、神华宁煤等企业已有成功应用案例。建议优先实施投资回收期<3年的项目(如换热网络优化、余热发电),同时布局氢能储运等战略方向,形成梯次推进的技术升级路径。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5 16:42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