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在山西,从太行山麓到汾河两岸,从塞外明珠到河东大地,诸多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这一切,就是山西煤炭业煤化工产业投资持续发力的真实写照。
中国化工报记者手头有份山西煤化工协会今年1~6月该省煤化工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山西煤化工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70亿元,同比增长逾75%,列全国各省份化工增速第二位。记者还有一份今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通知,要求各地控制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盲目发展势头,对违反政策规定违规上马新建项目的行为要进行问责。
在严重缺水的山西,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引导山西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中国化工报记者连日来对正在建设的煤制油(即煤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项目进行了实地采访,以期通过审视这些项目的生产工艺先进性和环保措施是否到位,来为这些问题找出答案。
产业布局 尚待充分考虑多煤少水
在山西地区布局煤化工项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直长期关注山西煤化工项目生态环境问题的环保专家、山西省环保局原副局长李广信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 “先行先试”的道路中,煤化工是山西选择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在环保方面,我最为关注煤化工行业的耗水问题,在多个政府组织的煤化工谈论会上,我也提出一定要谨慎对煤化工产业的投资。”他说,山西煤炭布局的一个特点是“多煤少水”。如果地方政府大规模批准煤化工项目,会对黄河水资源产生严重影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表示,山西省社科院所做的一项专题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型煤炭基地水资源总体短缺,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除云贵、两淮基地水资源丰富以外,其余11个基地均缺水。而这些位于西部地区的产煤区,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1/2,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6~1/8。从这个角度看,水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不言而喻。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否支撑这样庞大的水资源供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按照构想,到2015年,山西省焦炉煤气制甲醇达到450万吨;煤制甲醇达到150万吨;煤制合成油达到300万吨;煤制天然气规模达到40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利用将达到200亿立方米以上。
项目建设 并未偏离环保原则
山西省经信委总工程师杨永辉介绍,该省在设计阶段,就按照宜烯则烯,宜气则气,宜油则油和大规模、短流程、差别化、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对各生产装置的规模和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在环保投入方面,项目更是不惜成本,采用最先进的工艺保驾护航。
“晋煤集团拥有全球第一座煤基甲醇合成油工厂。劣质煤的综合利用,一直是该集团煤制油项目中的重要课题。通过连续几年的科技攻关,如今,晋煤集团天溪煤制油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比国Ⅴ标准还优的煤基甲醇合成油。”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事业部傅总经理亢树新说。
山西省煤制油项目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表示:“晋煤的甲醇制汽油、山西潞安的间接液化均具有示范作用,已经列入山西“十三五”建设晋北煤化工基地规划,这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他说,从环保角度看,山西潞安弃采高硫煤180万吨油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所采用的气化技术是荷兰壳牌的,单台日投煤3000吨,每小时生产煤气30万立方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粉煤气化炉,碳转化率达到了99%;水处理采用新加坡胜科公司的技术,通过空冷器代替水冷、污水经深度处理、分质回收利用等节水措施,实现吨油耗水小于8吨,废水“零排放”。
正在建设的60万吨烯烃项目是山西首套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项目、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目前进入大干快上阶段,主体施工已全面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