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060|回复: 0
收起左侧

天然气产量激增 煤化工遭遇冲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0 21:36:0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领域的利好消息接连不断。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如果相关政策及协议最终落实,国内天然气供应量将大幅攀升,2020 年前后甚至会过剩。天然气供需格局的变化,将会对包括煤化工在内的相关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呢?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国内天然气可能供大于求

天然气利好消息从不同渠道涌向天然气市场,使其瞬间呈饱和状态:

政策方面。2 月,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改委分别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除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明确要求油气管网运营企业无歧视地对第三方开放管道设施。此举被誉为“撕开了油气管网垄断经营的一道口子”,对促进天然气工业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7 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明确煤制油(气)要坚持“不能停止发展、不宜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无序建设”的方针。此举被解读为国家对煤制油(气)政策悄然松绑,煤制油(气)健康发展有了政策依据。

8 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决定自9月1日起将非居民用气存量天然气门站价上调0.4 元/ 立方米。并强调:进口液化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和煤制气可与国产陆上气、进口管道气一起运输和销售,气源和出厂价格由市场决定。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这一政策将进一步刺激中石油和中石化等石油巨头对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力度,也有利于管道垄断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接纳非常规天然气进入管道传输;使原来拿不到常规天然气的下游企业,可以通过价格杠杆,选择购买价格更加灵活的非常规天然气,并委托管道公司进行传输,从而极大地促进进口LNG、页岩气、煤层气和煤制气产业发展。

项目建设方面。截至2014年3月,我国已经建成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11 个,总能力约达15 亿立方米/年;在建项目20 个。全部实施后,我国焦炉煤气制天然气产能将达50 亿立方米/年, 远期产能有望达到70 亿~ 80亿立方米。

截至2014年4月,共有17个煤制气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合计产能700亿立方米。算上此前已经正式获批的四个项目,获得“准生证”的煤制气项目总产能达851亿立方米。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稳定的气源。

8月19日,记者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已经完井的67 口陆上页岩气井全部有气流涌出,单井日产气量最高达1.8万立方米。

8月下旬,河南煤层气开发公司鹤壁项目部钻探的2# 地面抽采煤层气井日产气量突破3100立方米,创国内软煤层构造煤层气单井日产量的最高纪录,标志着我国初步掌握了软煤层构造煤层气地面抽采的核心技术。此举有望促使我国300 亿立方米/ 年煤层气“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

8月24日,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工程新疆霍尔果斯-宁夏中线贯通,为该工程2015年全线通气奠定了基础。按照规划,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将新增进口中亚天然气250亿立方米/ 年,年输气能力达300亿立方米。

记者还获悉,输送能力达300 立方米的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工作,有望2015 年开工,将于2017 年全线贯通;连接中亚天然气管道D 线、年输送能力达450 亿立方米的西气东输五线工程现已开始全面勘探工作,将于2020年前全线贯通。

勘探开发方面。3月24日,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在香港宣布:中石化在涪陵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底将建成50亿立方米/年产能,2017年将建成中国首个年产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

4月上旬,中石油方面表示:2014 ~ 2015年,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威远、长宁两大页岩气区块,将作为中石油页岩气开发的“重头戏”,形成700万立方米/日产能。公司因此将2015年页岩气产量由原计划的15亿立方米调高至26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110亿立方米。

8月上旬,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孙贤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 年,我国致密气产量达到34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9%。如果能够采取有力的扶持政策,我国致密气和页岩气总产量完全有可能在20 年内达到常规天然气的水平,撑起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半边天”。

引进方面。5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自2018起的30 间,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每年向中国输送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成为史上最大的海外天然气大单。

6月17日,中海油与BP 公司在伦敦签署一项长期LNG 供应框架协议:BP 将自2019年起在20 年时间内,每年向中石油提供150万吨LNG。权威机构预计:随着湖北黄冈、山东青岛、广东湛江等众多大型LNG 码头的建成投产,到2020年,中国年进口LNG 将突破6000万吨(相当于850 亿立方米/ 年)。

粗略统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供应量将达54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天然气2350 亿立方米(含西气东输工程、中俄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直接引进的合计1500亿立方米/年管道天然气,以及进口的6100万~6300万吨LNG)、国产常规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国产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 煤层气)60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制天然气5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400亿立方米。

有关专家指出,即便规划中的西气东输五线工程届时无法按期投运,扣除该工程450亿立方米/年的进口量,那么到了2020年,国内天然气供应量也将达4950 亿立方米。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及中国石油科学研究院“202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约4000亿~ 4200亿立方米”的预测,“十三五”期间,国内天然气供应量有望持续大幅增加。目前供不应求的天然气市场,在2018年以后甚至会供大于求。

煤炭行业将遭遇较大冲击

“煤、石油、天然气是目前最主要的化石能源,煤与天然气在民用燃料、工业原料、工业燃料、发电等领域相互重叠,天然气供应量和消费量的激增,必然会对煤炭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党委书记华炜这样表示。

他说,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北美页岩气规模化开发,以及中国经济由两位数增长降至7% ~ 8%中高速增长和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等因素影响,作为高碳能源的煤炭消费增速迅速回落,煤炭价格自2012 年5 月下旬以来持续大幅下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 ;众多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50% 以上企业出现减发、欠发、缓发工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规划中的多种气源全部落实,国内天然气供应充足且处于合理价格区间,必然加快民用、工业、电力等领域的气化和去煤化速度,遏制煤炭需求,使煤炭行业雪上加霜。

据了解,目前工业窑炉年消耗原煤达7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19%,而其污染物排放占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的40%,是典型的“两高”行业。天然气供应充足后,工业窑炉煤改气将首当其冲,减少原煤消费量7亿吨/ 年。我国民用领域年用煤量约2.2亿吨,一旦天然气供应充足、管网覆盖面扩大,民用领域天然气消费量将持续增加,相应减少该领域的煤炭需求。预计2020年前后,民用领域煤炭消费量将压缩至1亿吨以内。在电力领域,根据国务院2013年11 月发布的《能源“十二五”规划》,2015年,国内天然气发电装机将达5600万千瓦;2020 年,国内天然气发电装机将达1亿千瓦。更远的规划则是:2030年以后,中国将不再新建燃煤电厂;2050年,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将达24.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62%。仅这三大领域,就可能减少煤炭消费量10亿吨/年。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天然气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供应量的增加,中国煤炭需求强度将明显减弱,甚至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赞同华炜的看法。

他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尤其一、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攀升,我国万元产值能耗将大幅下降。预计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50亿吨标煤,远低于2011年前后有关机构预测的5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13年的67.5%降至63%左右,即31.5亿吨标煤。2021~2030 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将降至7%左右甚至更低,能源消耗强度尤其煤炭消耗强度将持续下降,甚至在2025年以后出现负增长。

“但也无需对煤炭行业过于悲观。在工业窑炉、民用、发电领域需求减少的同时,现代煤化工、小火电升级改造、超细煤粉锅炉城市热电联供等领域的煤炭消耗量将大幅增长,成为拉动煤炭消费增长和巩固煤炭市场的3架马车。”华炜强调。他预测,煤化工领域2015~2020年新增煤炭消费量将达8亿吨,成为拉动煤炭市场的强引擎。小火电升级改造、超细煤粉锅炉城市热电联供新增煤炭用量将分别达到2 亿吨和1 亿吨,煤炭总消费量短期内仍将小幅增加。

煤化工行业影响喜忧参半

天然气供应渠道多元化和供应量的增加,对煤化工行业既是利好,同时也构成打压和挑战。众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贺永德表示:随着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煤炭需求强度将趋弱,产能过剩加剧,煤炭价格继续下跌或在低位徘徊,使煤化工企业得以用上质优价廉的煤炭,大幅降低了煤化工生产成本,提升了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除了能提升煤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外,还将极大地减少煤化工装置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煤气油工艺耦合,促进煤化工行业清洁生产。

他说,由延长石油集团与中煤集团合资建设的全球首套煤气油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274.5 亿元的榆林靖边园区年180 万吨甲醇、60 万吨DMTO、150 万吨渣油催化裂解、2×30 万吨聚乙烯、2×30 万吨聚丙烯、9万吨MTBE、4 万吨丁烯-1 等大型联合装置,已经于7月31 日打通所有装置的全部流程,并生产出合格的聚烯烃产品。该项目巧妙地将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渣油裂解工艺对接耦合,克服了天然气制甲醇时合成气氢多碳少和煤制甲醇时碳多氢少的不足。与单一化工模式相比,靖边项目碳的利用率可达67%,提高30 个百分点,能源转化效率为46%,比国际先进的单一化工模式提高12 个百分点。“此前,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加之国家政策限制,煤气油综合利用模式很难推广实施。但当国内天然气供应充足甚至供大于求,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松动或调整后,尤其是在储量大、分布广、适宜就地利用转化的页岩气规模化开发成功后,靖边模式将具备局部推广的条件,从而大幅提升煤化工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排放,为高碳能源的低碳利用探出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李大鹏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但认为天然气激增后将对煤化工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专家也不在少数。

我国甲醇制烯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一旦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取得成功,将打压天然气价格下行,一方面会使气头甲醇生产成本下降,其配套的甲醇制烯烃装置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会副产大量天然气凝析液,或乙烷/ 丙烷产品。这些原料经裂解后,即可生成乙烯和丙烯。其烯烃成本远低于石脑油路线,甚至可能低于煤头工艺,从而对煤- 甲醇- 烯烃工艺产生冲击。基于上述考虑,大连化物所正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合成气一步法生产烯烃及乙二醇技术研究,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由于对能源价格的长期走势预测错误,被国内煤化工人士当作煤制天然气成功商业化运作案例的美国大原平煤制气项目其实是一个多输的结局。这一点应引起国内煤制气企业的警觉。”这是8 月6 日在内蒙古举行的第二届煤制天然气战略发展( 克什克腾) 高层论坛上,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变化中心研究员杨启仁教授对业内的警告。他说,大平原项目启动之际正值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短缺之时,当时众多机构预测全球尤其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会因供不应求而直线上升,所以投入巨资建设这一世界首个煤制天然气项目。但建成后在环保投入激增、天然气价格远未像预测的那样直线攀升等多重因素共同打压下,该项目一度出现巨额亏损,直到近几年才凭借副产品微利经营。

而在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胡克鹏看来,天然气量增价跌对我国煤化工造成冲击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近。他说,2010 年以来,国外低价天然气制甲醇的大量涌入,已经令国内煤头甲醇企业苦不堪言,以致于中国商务部不得不借助反倾销调查以遏制进口甲醇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目前,受天然气价格高企制约一度停产停建甲醇项目的北美地区,又在加紧建设甲醇及化肥项目,同时吸引中国投资者加盟。未来3 ~ 5 年,该地区将有11 套甲醇装置建成投产,新增甲醇总产能超过1400 万吨,新增合成氨产能450 万吨。一旦这些低成本甲醇进入中国市场,或者用其生产烯烃再进入中国市场,都将对中国煤化工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如果届时国内天然气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现在看来前景可期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极可能遭遇巨大冲击。

对石油化工行业影响深远

天然供应增加后,虽然近期对石油化工行业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中远期看,其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这是业内的基本判断。

“中国页岩气研究、勘探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中短期产量井喷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而进口天然气的真正落实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短期看,国内天然气过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会对石油化工行业产生冲击和影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丽霞这样对记者说。

她说,中石化焦石坝形成高产气田后,部分人士乐观地预测:国内页岩气已经进入商业化规模化开发阶段。但仔细想想,这种说法并不现实。以美国为例,尽管拥有“地质构造简单、地貌平坦,利于页岩气开发、掌握了开采页岩气的成套技术、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和配套完整的管网设施、页岩气完井成本只有中国的1/3 ~1/2”等优势,但其单井日均产量也只有1.3 万立方米。退一步讲,即便国内页岩气开发冲破了市场准入、技术、管网配套、价格、环境等诸多制约,且所有单井日均产量达到1 万立方米,要想达到1000 亿立方米/年产量,至少也要2.8 万口且全部有较高气流涌出的页岩气井维系和支撑。按中国目前的完井成本8000 万元/ 井计算,需投入2.24万亿元资金。如果再算上铺设管网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费用,总费用可能超过2.4 万亿元。要在5 ~ 6年内完成如此高强度且收益无法保证的投资,相信政府和企业都会三思而后行。

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永康等专家却有不同的看法。

张大伟表示:经过数年深入细致地勘查、评估,中国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国内页岩气储量、分布特点与优选区块。同时,通过示范项目建设,研究并掌握了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并能提供相应的施工装备。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将吸引除几大石油公司之外的众多投资者参与页岩气勘探开发,促进国内页岩气产量出现井喷式增长。

“2005 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不超过196 亿立方米,2013 年却达到近3000 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78%, 创造了油气资源开发的世界速度,也促进了美国能源独立甚至影响了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谁又能够保证,中国页岩气开发不会重现美国式奇迹?如果届时中国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取得成功,加上常规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中国天然气完全可能供大于求。”张大伟说。

他同时表示,根据美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一旦天然气供应充足甚至过剩,对石油化工行业将产生两方面影响:

一是交通运输业以气代油步伐加快,减少成品油用量。美国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取得成功后,打压其国内天然气价格一度降至0.5 元/ 立方米左右,目前也不超过1元/ 立方米,与同热值汽柴油相比价格优势明显。因此,近几年,美国车、重卡、船舶行业盛行“油改气”。其中,轿车(含私家车)大多已经改烧天然气。美国加气站正以每年150个左右的速度递增,而成品油消费量相应减少。

二是天然气凝析液或从天然气中分离的乙烷/ 丙烷裂化生产乙烯对传统乙烯工业产生影响。目前,中东地区以油田伴生气中的乙烷/ 丙烷作原料生产乙烯,北美地区则以低廉的页岩气凝析液为原料生产乙烯。由于具有廉价的原料优势和工艺流程短的低生产成本优势,上述地区乙烯及其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亚洲尤其中国石脑油乙烯路线相比,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只不过由于中国石油乙烯市场基本被几大石油公司垄断,北美及中东低成本乙烯及其衍生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还不明显。一旦中国得益于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及其他气源相助,在天然气供应量激增的同时,获得更多天然气凝析液或乙烷/ 丙烷并用其生产乙烯,那么,成本高企的国内现有乙烯企业必然会遭遇巨大冲击。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胡永康看来,天然气制乙烯技术对传统乙烯工业的影响更为可怕。他说,甲烷耦联生产乙烯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美国、德国科学家都在攻关。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带领的团队已经成功开发出实验室技术,即在1000℃及专有催化剂条件下,甲烷经耦联反应生成乙烯。虽然该技术工艺条件苛刻,距工业化应用相距甚远,但一旦相关技术再度突破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届时再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作支撑,不仅会对传统石油乙烯路线形成冲击,而且可能对现在看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制烯烃、天然气凝析液或乙烷/ 丙烷制乙烯产生影响。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7 20:03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