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219|回复: 0
收起左侧

松藻煤矿:平煤器投用 耙煤工“谢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9 02:15:3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8月8日凌晨3点,綦江区安稳镇,一列火车缓缓驶入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伙计们,开工了!”装卸班长刘安松一声令下,收放防溜枕的、排风的、检车的、挂拉车绳的,几名装卸工人按照各自分工,迅速就位。

刘安松、张绍武、张超荣……他们是松藻煤矿装卸班的主要成员。过去,装卸班的主要工作是靠人力将车皮里的煤炭耙平,因此他们通常被人称作“耙煤工”,这是一份艰辛的工作。

科技改变生活。今年,松藻煤矿在西南地区首先投用平煤器,将耙煤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这意味着,作为一个传统工种,耙煤工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过去,刘安松每天都要手工耙煤,劳动强度很大。

耙煤工异常辛苦

煤矿的工作分为井上与井下,耙煤工是井上最繁重的工种之一。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装车时,把从煤斗中倒出的煤炭耙平,要求是顶面平整,四面无缝隙。”刘安松告诉记者。

这份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需要的体力却非比寻常。

装卸班的任务是每天装一列车,包括42个车皮,共计2700吨煤炭。每个车皮长11.5米,宽2.8米,相当于一间30余平方米的房间,而每名工人每次负责7个车皮,且必须在300分钟内完成装卸。

因此,刘安松们的工作常态便是:24小时待命,规定时段内准点、保质、保量装车,遇上像大暴雨等特殊情况还得抢点装车。

“冬夏最难熬。”刘安松说,夏季气温高,车厢内温度更是高达70℃,车厢壁触碰到都可能形成烫伤,中暑更是常事儿,“我们随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有人状态不对,便立即把他扶到一边,吹吹风,好了就接着干。”

冬天装车更是一场考验。“冷,寒风只往车厢里灌,脸上、脖子上、手上腿上都开了口子,洗澡就像刀子在割。”耙煤工张超荣感慨地说。

由于长期耙煤,煤灰粉尘堆积进肺,工人们有不少患上了矽肺病,呼吸不畅,严重的危及生命,再加上常常需要抢点装车,三餐不定时,患上胃病的也很多。


现在平煤器投用后,这些“耙煤工”只需操作机器,便能代替人力耙煤。

多次技改终圆梦

事实上,改善装卸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难度,这已成为煤矿上下多年来的愿望。

松藻煤矿于1958年成立,起初,煤炭装卸用的是人力。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煤炭新仓投入使用,煤炭改为皮带输送进入列车,装卸工人再也不用肩挑手扛,只需用掏耙平整表面,工作量有了缩减,但工作却仍然繁重。接下来,如何利用机械使装入车厢的煤炭平整,而不再让装卸工人亲自上阵,便成为几十年来亟待攻克的难关。

开启这个难关的钥匙便是平煤器。这是一种模拟工人掏耙的自动化工具,通过在控制室进行操作,就可以置身车厢外,轻松耙煤。

但平煤器的制作并不容易。“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必须要结合我们这里地形、煤仓的实际,才能万无一失。”煤矿一名管理者告诉记者,他们曾出去参观过,也做过几次模型,但都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失败。

今年该矿经过多次试验,再加上投入力度的增大,平煤器终于试验成功,这在西南地区煤炭企业中是第一个,它使得耙煤工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这一传统工种终于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工作量的减少,使得煤炭装卸这条工作线上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昔日的装卸班从33人骤减至8人,其余的工友大多转到了别的岗位。

尽管对于自己“最后一批耙煤工”的身份还有些恋恋不舍,但刘安松坦言,愿意看到这样的变化,“干了几十年,落下一身病,虽然耙煤已成习惯,但科技的进步必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向前看总不会错。”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18 08:20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