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近日,陕西发改委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地方煤矿产量3351.76万吨,同比减少116.2万吨,下降3.35%;地方煤矿销量3290.54万吨,同比减少164.02万吨,下降4.75%;陕西地方煤矿产业呈产销双降之势。
煤矿产业产销双降之势,在咸阳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咸阳市煤炭工业局,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6月,全市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碧水”的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全市煤炭产业下滑趋势逐渐明显。而秦都区、渭城区、三原县等区县经营性储煤场的取缔,也造成了彬长矿业集团等煤炭企业生产的大量原煤,难以中转、储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声势浩大的煤场整治活动
这场遍及咸阳全市的环境整治工作,对煤炭行业尤为苛责。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储煤、用煤单位的扬尘防治,取缔所有的不合环保要求的经营性储煤场,同时建设手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场坪、路面进行硬化处理;抑尘措施到位的棚式化或密闭式储煤场。”
2013年7月25日,咸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营性煤场综合整治的通知》,一场全市范围内的煤场整治行动拉开帷幕。《通知》要求,检查关闭企业往外运煤,拆除储煤场各类设备和设施,要求在2013年10月底之前,咸阳市秦都和渭城辖区、各县城规划区及周边5公里和交通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禁止建设经营性储煤场,取缔现有的经营性储煤场。由市煤炭局负责经营性煤场的综合整治,2014年年内关闭市区内火车运输露天煤炭装卸点,关闭交通干线两侧及污染严重的露天储煤场。2015年底前,取缔或关闭全市所有的露天储煤场。
咸阳市政府下发的《通知》后面还附了一张《全市经营性储煤场关闭任务及责任分解表》,明确要求将表上的32个煤场于2013年12月底前,全部取缔。“这张表上三原县只有4家,但最后全部取缔了。”三原县工业局稽查大队队长倪强告诉记者,表上的4家煤场名单是工业局考量了全县所有的煤场后选出的,相对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手续缺的比较多。“我们也没想到会全部取缔,毕竟这些煤场每年要给县财政贡献600多万呢,是很大的一个产业。但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似乎没有人去想产业发展的问题了。”截至2013年底,三原县关停了境内的34家经营性储煤场;而礼泉、乾县等咸阳市所有区县,也均在进行煤场整治活动。
一边汇报取缔情况一边写发展规划
倪强所在的三原县实际上并不产煤,但它区位优势明显,距西安、咸阳、铜川等大中城市均约3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铜高速纵穿南北,210国道、208省道、107关中环线纵横交错。这些都给三原的煤炭物流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西线的彬县、长武,北线的神木、铜川等地的煤都聚集到这里,然后自此再销往河南、江浙、山东、四川、福建、湖广等地。
记者在三原县环保局了解到这种以煤炭储存、加工大型锅炉生产用煤以及大型取暖用煤为主的产业,粉尘污染还是比较严重。副局长聂武智介绍说,县域内的储煤场虽然有喷淋、防尘网等设施,但基本上都没有做环评,可以说都是违法煤场。此次整治并不是不让产业存在,而是为了促进储煤场做优做好。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三原县一煤场老板李新民认为,这是国家层面大力促进煤炭产业的总体方针;但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时,粗暴的取缔了他们这些人开了十多年的煤场。“政府可以要求我们整改,但是这样一刀切的关停所有储煤场明显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出台相关意见以后,三原县工业局也按照“规范低端、提升中端、培育高端”的思路,起草振兴三原县煤炭物流体系的行动计划,但这并没有改变全县34家煤场全部被取缔的命运。“我一边要向上面汇报煤场的取缔情况,一边还得写未来的发展规划。上面只说了以后要建环保型煤场,但具体怎么建,什么标准都没有。现在整个行业都停了。”
据倪强介绍,三原县的煤炭产业自2006年发展至今,有十几个储煤场都是经过政府审批,设施管理也相对较好,除了防护网和洗车池外,都有专门的洒水车,专门的交警疏导门头车辆和专门打扫门口卫生的清洁工。现在一刀切的取缔行为,导致三原县很多煤场老板都去铜川发展了,对县上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劳动力就业都产生了影响。
既有煤场均被取缔新进煤场尚未开建
5月7日,记者从三原县城沿关中环线向东走,往铜川方向的马路两边沿线近十个储煤场,全部都已经停止经营,煤场里都只剩下闲置的挖掘机和煤炭输送带等设备,有的煤场门都被土堆堵起,丝毫没有生气。马路两边依托于煤炭交易的多家煤炭检测机构和小餐馆以及车辆维修、停车住宿等店面也都因此被迫关门。
一位给名为聚星煤场看大门的冯大爷告诉记者,煤场自去年冬里停了以后就一直没开过,那会每天要出50多车大约2000多吨煤,现在就是看个空场子。附近的西阳镇西北村村民则对煤场关停一事态度不一,虽然有人叫好,但更多的人却在抱怨。“之前储煤场没关停的时候,村里的年轻小伙都在里面干活,做装卸工,每天也能挣个三五百块钱,现在全都关停了,乡党们只能远去铜川的耀县打工了。”村民王军宏说。“污染是有,但是现在煤场的地也不可能再恢复耕种了,煤渣、脏土都能垫一米多深,你可以让老板们把场子整改好再开也行呀。”
“煤场被关了半年多了,里面的设备都放成废铁了!当年开煤场时,为办手续跑了很多部门。现在政府说停就停了,既没有整改方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开!这事越想越气人。”李新民无奈的说。据他介绍,煤的价格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低上,一个储煤场占地大概100亩地,如果按照要求建成煤堆全覆盖、地面全硬化,投资将会非常大,很不现实。而且全县的储煤场,有一部分的环保措施做的还是相当好的,建有防尘网和洗车池,装卸时也进行喷雾。现在全国上下都将治污降霾作为头等大事,政府可以要求整改,但是统一关停所有的煤场显然不合理。
早在2011年,三原县就引进中外运物流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当地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陕西中外运三原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官方信息显示,该项目位于三原西阳镇,为市县两级重点建设项目,预计吞吐能力可达每年1000万吨,2015年建成,总投资5.5亿元。但这个被多部门工作人员挂在嘴边的巨资项目,至今只是圈了西阳镇一大片土地,建了两栋尚未完工的建筑物而已。如今土地闲置,附近村民对征用土地的价格不满,整个项目一个人影也看不到。该项目一位姓吴的负责人坦言,“土地流转手续一直没办下来,所以不敢动工。”
当地知情人士说,由于该项目投资额太高,中外运物流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在筹划撤出;而项目的实际执行方三原煤炭运销总公司目前投进去的费用已经超过6千万元。“5个多亿是政府虚报的数字,不过按照政府的思路,把500亩土地全部水泥硬化,再搭建彩钢板大棚,还要引进一些环保设备,花下来至少得2亿多元。做生意都是贷款,2亿元每年的利息保守估计不会低于2000万,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根本就是赔本生意。”知情人士说。
聂武智副局长说,“目前全县煤场的关停,确实损害了煤炭产业的经济发展,只能希望中外运建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早日开工。”据他介绍,该项目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对煤炭进场、出场、场区、装卸整个过程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是一个封闭式储煤场,但还没得到市环保局的完全认可。
地方煤炭产业究竟何去何从?
这场以环境保护为名的煤炭整治的出路究竟在哪?政府主管部门似乎也很迷茫。
2013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修改煤炭法提案,取消了实行将近10年的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开放了煤炭流通市场;这也给地方政府对煤炭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5月8日,记者在咸阳市煤炭工业局采访时得知,该局局长白秋生正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在乾县和永寿等地,调研储煤场整治关闭和环保型煤场建设情况并提出“疏堵结合”的政策,希望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也能促进产业发展。
“这个调研工作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我们想借此商讨出更科学有效的行政监管手段。”参与调研的秘书科科长马瑞亭告诉记者,作为主管部门,除了要提升监管水平外,他们也发现了煤炭市场整治对地方经济的不良影响。下一步他们将马上去参观外地的环保型煤场,尽快启动咸阳环保型储煤场的建设。但最好的预估也只是,“尽可能今年启动一个项目。”马瑞亭说。
据马瑞亭介绍,咸阳市储煤场的规划建设将从建设大型环保型煤场、大型企业的自备煤场、铁路运输装卸煤场以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小型储煤场四个方面入手。但这一切也要环保部门全程参与,并点头认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次波及全市的煤场整治,致使很多煤场经营者转战铜川、庆阳等地;咸阳当地的彬长矿业集团等地方煤炭企业的原煤难以出仓、中转,给煤炭产销造成很大的影响。据一位与彬长矿业集团有频繁合作的煤场老板讲,该企业负责人从2013年底至今,多次向省、市两级政府反映情况,希望政府部门能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放缓或终止取缔煤场的行动;但收效几乎为零。
对这一说法,马瑞亭不置可否。他说,“前段时间我们和煤炭企业的领导召开了座谈会。会上矿方负责人就反应:由于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全市关闭了不少煤场。现在煤矿积多了,没有了场地,中转不出去,就不能再继续生产;另外一个就是导致煤炭市场下滑,价格也降低了很多。”
此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秘书长姜智敏公开表示,煤炭资源整治过程中,不能对中小煤矿“一刀切”地兼并或关闭。而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从行业角度提出“治理大气污染不能简单限制煤炭使用而要大力支持煤炭清洁利用”提案,限制用煤不能一刀切。
在全国上下都在治污降霾的大背景下,陕西咸阳为环境整治工作出力也无可厚非,但在取缔露天型煤场和建设环保型煤场的期间,该如何保持煤炭产业发展?这种一刀切的整治措施,是否会断送整个煤炭产业的前途?都值得地方政府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