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撬装LNG液化装置(模块化、可移动的天然气液化设备)的脱碳需求(脱除原料气中的CO),需要兼顾处理效率、设备紧凑性和操作灵活性。以下是几种典型方案及实施要点:
---
1. **分子筛吸附法(固定床吸附)**
- **适用场景**:CO浓度较低(<3%)、处理量较小(<50万方/天)的撬装装置
- **技术要点**:
- 采用双塔或多塔设计,实现吸附-再生循环(切换周期4-8小时)
- 吸附剂选型:13X型分子筛(孔径4,优先吸附CO)
- 再生方式:低压热吹扫(温度200-250℃)或降压再生(PSA)
- **优势**:设备简单、无液体废料、适应压力波动
- **局限**:吸附剂寿命受原料气中水含量影响(需前置脱水)
---
2. **膜分离法(选择性渗透)**
- **适用场景**:中低CO浓度(2-10%)、对占地敏感的场景
- **技术要点**:
- 膜材料选择:聚酰亚胺膜(耐高压、CO/CH4选择性>20)
- 流程设计:多级串联+尾气回流(提升回收率)
- 操作压力:建议维持8-12MPa以强化分离效率
- **优势**:无运动部件、维护量低、适合模块化集成
- **局限**:甲烷损失率较高(需配合回收压缩系统)
---
3. **胺法吸收(紧凑型胺洗塔)**
- **适用场景**:高CO浓度(>5%)、需深度脱碳(出口CO<50ppm)
- **技术要点**:
- 胺液选型:MDEA(甲基二乙醇胺)或混合胺(降低再生能耗)
- 设备优化:采用高效填料(如Mellapak 250Y)缩小塔径
- 再生系统:集成式蒸汽发生器(撬装化设计)
- **优势**:脱碳深度高、技术成熟
- **局限**:需配套酸气处理单元(防腐蚀设计关键)
---
4. **低温分离法(利用液化过程冷能)**
- **适用场景**:CO浓度极低(<1%)、与液化流程深度耦合
- **技术要点**:
- 在预冷段设置CO结晶分离器(控制温度-60至-80℃)
- 采用刮板式换热器(防结冰堵塞)
- **优势**:无需额外能耗、设备集成度高
- **局限**:仅适用于CO含量极低的原料气
---
**方案选型建议**
| 指标 | 分子筛法 | 膜分离法 | 胺法 | 低温法 |
|--------------|----------------|----------------|----------------|----------------|
| CO脱除率 | 99% | 70-90% | >99.9% | 50-70% |
| 能耗(kWh/Nm)| 0.15-0.25 | 0.08-0.15 | 0.3-0.5 | 0.05-0.1 |
| 占地面积 | 中等 | 最小 | 最大 | 中等 |
| 维护频率 | 每6个月换分子筛| 每2年换膜组件 | 每月检维修 | 实时监控 |
---
**工程实施关键点**
1. **预处理要求**:必须配置前端脱水单元(露点<-70℃),防止水合物生成
2. **材料选择**:接触CO的管线/设备需采用316L不锈钢或双相钢(抗应力腐蚀)
3. **控制系统**:采用PLC+冗余仪表(撬装装置需适应频繁启停)
4. **安全设计**:设置CO浓度联锁(>2%报警,>5%紧急切断)
实际应用中,推荐采用"膜分离+分子筛"组合工艺(先膜分离粗脱至1-2%,再分子筛精脱),可平衡能耗与设备体积,特别适合日处理量20-30万方的撬装装置。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