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一路上涨
2018年上半年已结束,今年的环保督查力度较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化工企业关停、限产和整改,直接造成化肥、农药企业一路狂欢狂涨。
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原药及中间体的价格一涨再涨。最近一次发生在6月24日。调整较为明显地是草甘膦、咪鲜胺、苄嘧磺隆等,特别是甲维盐,半个月时间内从102万,涨到120万,并且市场严重缺货。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价格上调了10000元整。
而且,市场缺货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受原药紧缺的影响。从年初的价格调整的惊恐中,经销商、零售商、用户等,不得不接受涨价的事实,抗拒的心态慢慢减弱。预计,后期的价格仍然有上升的趋势。
农产品不涨反跌按道理说,农资涨价了,种植成本增加了,农产品价格也应该随之上涨。可恰恰相反,今年的农产品几乎一片哀号,很多东西面临滞销,给农民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从柑橘、西瓜、荔枝,葡萄到大蒜、番茄、叶菜等,价格低迷,让农民们哭了一地鸡毛。
有人会说了:这种情况下,农资企业和农产品消费者岂不是高兴了?不,他们也是没有获利的群体!目前很多农资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环保、原材料涨价、销售额的下降、流动资金的压力,种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一大批的企业可能挺不过这个夏季!
下半年还将上演重头戏从近三个月出台的政府文件来看,环保越查越紧是大趋势,尤其是化工版块。对上游查环保,对下游查什么了?新的农药条例对于经销商的门店、人员素质、仓储面积等都提出要求,并且对假冒伪劣的查处力度越来越强。 所以,重头戏将在2018年正式上演。据了解,很多制剂工厂在7月份就启动2018年备货程序,8月、9月、10月将是密集下单时期。但是,今年供货形势依然不乐观,这一轮环保督查将到9月底。11月中15号后北方地区陆续供暖,往年雾霾的高发期就来自供暖之后。如果再次严查,意味着留给北方地区的原药企业真正可以生产的时间并不多。环保督查往往具有传导性,如果北方重查可能也会波及往南地区的原药企业。
在双向政策的挤压之下,未来我们不难预测: 1、 农化企业数量将逐年减少,尤其是没有原药优势的小型制剂复配厂家。按照,目前市场环境,原药涨价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同时,三天两头的停限产,对于设备损害、工人的聘用也是大难题。
2、 添加隐性成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市场。《新农药条例》出台对于正规操作厂家无疑是最大利好,在几乎饱和的浙江市场、海南市场,部分厂家迎来快速增长,而这些市场恰恰是原第三成分企业占有的市场。
3、 单人绩效是厂家或经销商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各项成本的增加,现在农药人均绩效低于120万企业几乎不赚钱,所以精兵战略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4、 经销商数量一定会减少。随着监管的严厉,未来假冒伪劣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少,尤其是今年山东、河南、广东、海南、浙江等地执法力度较强。其次伴随上游供货厂商数量减少,下游产业链被波及是常态。随着整体农资成本上涨,而农产品行情短时期难以恢复,经营利润和信心受到打击,被动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