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出处: 《中国石化》1980年30期
1998年元旦前,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石化学院的领导和学生代表,怀着感激的心情叩开上海石化老领导徐以俊的家门,把一张大红荣誉证书恭恭敬敬递到老人手里。原来前几天,徐老从电视新闻中得知该校全体师生正在为贫困地区学生发起一个名为“母校之心”的帮困助学活动后,第二天便拿出一万元钱委托石化“关心下一代协会”转交学校。石化学院已决定用这笔钱成立“徐老基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此时,这位年已82岁的原石化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须发雪白,精神矍铄,一身布衣,在他家坐在式样过时的旧沙发里,以极其谦和的口气对记者说:“现在大家都在支援穷困地区的希望工程,我不过是为家门口的希望工程做点儿事罢了,很少一点钱,派不了多大用处......”
上海石化这家现已拥有200多亿元总资产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国内最大的境外上市公司,当早在1972年还只是毛泽东、周恩来签字的一纸决策时,是徐以俊———当时的筹建机构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第一个用钥匙打开上海外滩某楼一间布满灰尘的办公室,从第一张图纸的诞生到荒凉的海滩响起打桩声,到海平线上出现装置的雄姿,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徐以俊在领导岗位上整整干到72岁才离休。
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点事”,是徐老一生的愿望和追求。
徐老1937年参加革命,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翻开他的自传《探索人生道路》,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位老人毕生都在追求和探索人生的价值,而且始终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便立志学习化工,一心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毕业以后以优秀成绩进了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开办的天利化工厂,一次,厂里发生严重事故,几位在事故中致残的工友竟被赶出厂门,这件事使他深受刺激,实业救国幻想就此破灭,接着又改学医,希望将来为老百姓治病救命。抗战全面爆发后,徐以俊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折,他终于认识到只有实现共产党的“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主张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1937年11月9日,他选择十月革命纪念刚过的日子只身奔赴延安。先在抗大三期学习,毕业后深入敌后办药厂。在当时晋察冀的伯华制药厂里做技术工作,为八路军生产药品和卫生材料,这工作使他看到所学专业为革命派上了用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此在医药工业界一干就是30年,成了这行业的专家。解放后,他被派去苏联学习3年,回来后参加筹建华北制药厂和上海医药设计院,一直工作到他被任命为上海石化总厂项目总负责人。
离休是徐以俊人生又一新阶段的开始,他仍执著“做点事”。这时期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认真回忆和总结,写出了自传《探索人生道路》(由百家Publishing出版)和技术专著“精细化工关联行业概览”作为老革命,徐以俊最关心的还是下一代的成长,他亲自担任石化“关心下一代协会”顾问,多次为中小学生做革命传统报告,还不顾年高体弱赴外地劳教所与失足青年座谈,多次获得全国、总公司、上海市的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十分关注国内外大事,订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等多种报纸,每天的电视新闻,他都不放过。离休了,他的血脉依然与国家和人民紧紧相连,一颗老共产党员的心依然有力地跳动。徐老尤其关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状况,他认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企改革是中国必走之路,当前的困难不可避免也不可怕。在徐老书房墙上最醒目的位置,挂着毛泽东、邓小平的大幅照片,一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不已”几字龙飞凤舞挥洒豪迈。满满两书橱书籍,一张简朴的书桌,一对旧沙发,唯一现代化的是一台电脑......这就是这位老党员、老革命的书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挨过日本人的子弹,受过“四人帮”的迫害,也吃过洋面包,到过世界许多国家......有人说,在眼下社会转型期,变化最剧烈的是人,所以世界是疯狂的,但是,当站在徐老简陋的书房里,望着他平和的神态,明澈的眼睛,崇敬之心抑制不住地油然而生,因为此刻,你不能不相信,世界上确确实实有一种东西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作者单位上海石化股份公司题图摄影王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