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地球"是绘制地球化学元素图谱,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持续记录全球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基准与变化等科学数据,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地球”平台,实现对全球地球化学大数据管理、展示和查询,支撑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主要任务:
1. 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20000个网格)。获取76种天然元素基准值,建立全球环境变化和自然资源评价的定量标尺。
2. 建立地球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2000个监测点)。持续记录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之间的循环和变化,提供全球环境变化、模型建立及人为活动注入量实证性数据。
3. 估算全球资源总量。根据全球20000个基准值数据,估算全球主要50余种元素资源总量,提供人类可持续利用资源测算依据。
4. 评价重金属、放射性和碳元素环境变化。利用全球基准值和观测数据,开展8个重金属、3个放射性元素和自然界碳元素环境评价,提供全球环境风险和安全评估科学数据。
5. 研究生物灭绝、古气候变化与重大地质事件地球化学响应。应用基准值和化学元素灵敏响应特性,探索生物灭绝、古气候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
6. 合作填制“一带一路”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合作编制“一带一路”地球化学系列图件,提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数据。
7. 创建“化学地球”平台和大数据共享交流。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地球”平台,提供全球地球化学大数据和知识共享服务。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研究基础坚实。全球近30个国家,先后联合实施了IGCP 259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和IGCP360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完成陆地面积3200万km2,分析指标达81个,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其中两项世界领先,一是各种地貌景观汇水域样品采样理论,二是精确和大规模的实验分析系统;系统研制了250多种全球最齐全的国际普遍应用的标准物质,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指南,成功组织实施了国家区域化探、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3项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模式。同时,全球储备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69个国家、169位科学家带领的团队参与了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中国举办了26次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为60余个国家600余人次进行了培训,并与25个国家实施了地球化学填图合作。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将按照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实施。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施方案;二是建成覆盖全球50%陆地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地球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完成监测研究等任务;三是评估总结,编写大科学计划成果报告。
针对三类情况开展区域部署,一是对已经建立基准网的欧美澳发达国家,补充分析未测试的元素;二是对与中国已签订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合作开展地球化学填图。三是对尚未建立基准网的发展中国家,组织申报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项目。
通过全球大区域和大数据的获取与监测,形成一批基础扎实、创新突出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成果。到2021年,建成10000个基准点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成地球化学观测网平台和中国100个实验观测点,研制“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提交“一带一路”重点国家500万km2地球化学图;发布第一期76个化学元素基准值和基准地球化学图。
为保障“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顺利实施,将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我们将积极会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保障和支撑大计划高效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科联等机构将发挥在全球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有机协调各国共同参与计划实施,推动大计划在全球的顺利实施。加大国际合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统筹部署、分工协调、合作共享的工作机制,完善科学适用和相互协作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国际组织和各成员国参与的多元化、稳定化和专项化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2016~2021年,中国政府预计投入6-8亿元人民币,保障“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这一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国际合作项目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