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化工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中的核心科学和关键工程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与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863高技术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4项、其它类别的研究课题30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4项。
一、团队名称:
“新能源化工”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二、团队基本情况
新能源化工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于2007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
该团队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中的核心科学和关键工程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与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863高技术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4项、其它类别的研究课题30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4项。在《Chem. Comm.》、《J.Phys.Chem.》、《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核心版收录60余篇,他引逾1000次,申请与授权发明专利26项。
该团队所取得的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有:提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锚定效应”理论;建立了气体多孔电极微时空尺度内物质传递与电化学反应及耦合规律的数学模型;提出PEMFC催化层团簇模型,发现催化层有效通道数与组成之间的非平衡耗散结构特征;建立了描述甲醇电化学氧化过程电位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首次阐明甲醇电化学氧化电位振荡的根源在于电极电位对CO和含氧物种所参与的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的耦合反馈作用;发明有序化抗溺水气体多孔电极及核/壳结构燃料电池催化剂;发现对氧还原具有特别催化活性的MnO2晶面结构以及如何诱导产生该晶面的方法;承担了我国首辆全部材料完全自主FCV电动汽车催化剂的研制任务;提出利用枝状化合物与超支化分子的“枝”“代”效应,通过分子工程设计合成连接具有光引发能力的片断的共轭与非共轭结构的超支化分子,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多光子光引发聚合调控;设计合成可与金属Ir、Pt、Ru等形成金属配合物制备高稳定性与高发光效率的电致发光器件,设计合成了具有(N, N)为配位原子的枝状化合物与超支化分子作为配体;实现了圆偏振激光光照消旋体进行不对称有机合成。
三、团队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
魏子栋,男,1963年9月生,工学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英国剑桥世界杰出专业人士(2005年卷)、重庆市高校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中国表面工程学会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电子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燃料电池与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表面技术》、《电镀与精饰》和《重庆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几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等1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5项;获国际国内学术机构奖励3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中国科学》、《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Electrochemical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owerSource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核心版收录47篇,他引逾700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