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羊召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94778715/answer/613123380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回答还是上点高度吧,表面的东西和大家的吐槽太千篇一律了,并且这个问题确实也该总结总结了。我就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本人化工设计院在职画图狗,大家看看化工行业的发展路线,也就明白这个行业的情况了。其他行业的也都可以参考到本行业内,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共通之处。任何行业的兴衰,跟国家的政策方向都是紧密相连的。而设计院,不管是民建院还是行业院,他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国家需要工程设计这个行业来生产每一个历史时期内工程建设任务中的图纸要素。 1.新中国化学工业(1949~1956) 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快速组建国营化工企业,并在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建设化工重点工程。主要的方式有:接管国民党遗留的化工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法赎买、恢复、改建部分企业;林华以化工总厂谈判代表的身份和苏方谈判,签订了吉林肥料厂、染料及中间体厂、电石厂、热电厂、太原化肥厂、化工厂和热电厂等7个厂的建设方案。 与此同时,国内侯德榜、吴蕴初等化工专家和实业家们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带着一众团队,设计、建设、运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及其他公司的三酸两碱装置,全国南北逐渐恢复基本生产。 那时的化工设计,经验性很强、计算很粗糙、没有相关的成熟规范,主要靠国内几位顶尖化工工程师的行业经验以及苏联现有装置的图纸来实现工程实体。化工设计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2.成立化学工业部及下属九大设计院(1956~1978)1956年5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将原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与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和橡胶工业管理局合并,组建化学工业部(简称化工部),主管全国的化学工业。其下九大设计院发展至今为天辰、赛鼎、东华、五环、中石化宁波、华陆、中石化南京、成达、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等公司。 在苏联援助项目的建设经验下,九大设计院陆续建立、吸收其中建设大型化工厂的经验,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化学工业的差距,培养了第一代生产、可研、设计、施工、制造的技术队伍。而这些老专家毫无疑问就是行业内的老泰山,直到今日。 虽然发展过程中有些曲折,化肥装置的建设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石油化工上,兰州引进的砂子炉乙烯装置走了相当大的弯路,1970年的化学工业部一度被合并到了燃料化学工业部,1975年又分别设立石油化学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但最终以化学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的成立作为最终结局。 那时的化工设计行业,打底的是外国项目的技术经验,头上顶的是计划经济指标,建设的是国民经济急需的重点项目,集中的是国内优势的人力、物力、财力。排除国内政治因素的话,前景是相当可观的。而这一时期的图纸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的化学工业(1978~1998) 此时,国家内部要重点建设和改扩建一大批大型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基本交给了这些大院;围绕城市的中小化工同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有一部分大院或者是科研院所的人出来单干或跳槽,成立了一些小民营设计公司。 此时,由于项目数量过多,为了提高项目的出图效率,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化工作在各个大院和施工公司内火热地展开了。大家熟知的管子管件、法兰垫片、工程施工验收、机泵的设计制造安装规范等等都在80年代走向成熟。国内的化工项目,终于可以用中文规范来学习建设和保证质量了。至于五六十年代的标准,大多还是翻译国外资料,而且不通用。 但是,走向市场就意味着计划经济逐渐失去往日的优势,国内各化工企业为适应市场而提出的“增产扩能”需求和计划指令的矛盾关系逐渐升级,最终让化学工业部走下了历史舞台。而化工行业正式迎来了市场经济下的春天。 化工设计行业在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在以往建成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尊重人才的环境下,提高图纸复用率,具备了充足的赚钱效应。用“印图就是印钱”来形容当时的景象都不为过。这一时期图纸的高价就是“知识换钱”,“尊重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下的市场现象。 4.市场化股份制改革后的综合发展(1998~目前) 化工部的九大院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有些甚至成为了上市公司。各地方、各分公司、各省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化工设计院,体量有大有小。由于大学不断扩招,人才的大量涌现,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程技术的缓慢发展,“降价走量”的市场行为就迫使大院和小院去同台竞争项目,最终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小公司由于管理成本很低,具备成本优势,成为了市场上最具“赚钱效应”的一撮公司。如果利润实在不够了怎么办?适当降低底层打工人的薪资就可以了。这就是目前大家吐槽最多的地方。 看清了形势,大院们及时做出了选择——向上下游发展,通过压缩设备厂家、施工、设计的利润空间,做EPC总承包项目来降低业主的投入成本,维持自身利润。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发现,工程部具备了最终决定权,设计部门反而由于产值低、技术固定、工期限制等原因,被疯狂压榨。这种一体化进程使得设计部门在公司内基本丧失了话语权。甚至出现了做EPC工程“白送设计图纸”的合同字样。总而言之,设计院出的工程图纸永远只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而且是成本最低的生产要素(就一张A1纸),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不如设备实体、技术工人等等。自身又以技术服务行业自居,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永远处于优势地位。 要想变劣势为优势,就要避开同质化竞争,突出一些“人无我有”的特色。可以是技术特色——独特工艺包开发、设计、EPC一条龙;可以是项目管理特色——效率优先,减少无效工作量,保证工期;可以是工程咨询特色——化工行业产品网络的发展战略咨询、吃政府指标饭的安全环保咨询等等。最终,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行业长期发展后,价格都会趋向供需平衡,赚钱永远是暂时的,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行业,除了垄断。与其说化工设计院前景一片灰暗,不如说市场化的行业前景都是灰暗。 看到这里,还请大家给个大大的赞行不行呀?毕竟也是普及了一下化工发展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