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篇 在此次比赛中,本人使用AutoCAD绘制了参赛作品中的物料流程图(PFD)、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P&ID)、车间的设备平面与立面布置图、精馏塔和换热器的设备工艺条件图,并参与修改了总平面布置图。 如果自己进行评价,我画的图最大的优点是整洁美观,自信在这一点上我的图纸要强过很多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作品。但是,在工艺流程的严谨性、完整性,以及设备工艺条件图的正确性上还有一定缺点。 个人认为,图面整洁美观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看起来赏心悦目,能够给评委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试想,如果画出的图纸里内容顶天立地、文字大大小小、线条粗细不均、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自己都不愿意看,即使内容再正确,也是很难得高分的。 制图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是标准。负责制图的人,除了要熟悉工艺流程,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HG/T20519-2009《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中与竞赛设计任务书中密切相关的内容。只要严格按照该《规定》的要求制图,所画的图纸一定是很难挑出明显的毛病的。除此以外,该《规定》最后还提供了若干用于参考的流程图、布置图和配管图,这些图纸对参赛制图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图面布置、设备绘制、比例等方面,如果自己难以确定,去模仿样图,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制图者另外一个重要的设计参考资料就是上海医工院编著的《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如果说《规定》提供的是制图的原则和标准,那么《手册》提供的就是制图的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如何布置车间、如何连接设备、如何配管、如何设计控制方案,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手册》是化工设计的百科全书。“有事先查《手册》,没事多翻《手册》”应当成为制图者牢记的一句话。 再者,就是制图者应当阅读一定数量的由专业人员绘制的图纸,从而对工程图的审美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这样,绘图时,就自然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了。 最后一点,就是制图者要有一定的AutoCAD基础。 三维配管篇 在此次比赛中,本人使用PDMAX三维配管软件进行了车间的简单三维配管设计。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三维配管这项任务是与设计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初步设计的深度是相互矛盾的。根据初步设计提供的基础条件,是根本无法进行任何三维配管设计的;如果要进行正确的三维配管设计,那就要把相关的诸如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等做到施工图的深度,甚至还要设计出所有相关设备的管口位置,这是对于一个5个人的团队,在4个月的时间里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完成的。如果真的有哪个队伍做出了详细、正确的三维配管设计,那只能说,这个队伍不止5个人,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团队在运作。 因此,做三维配管的一个大前提是,不要有任何心理压力——因为任何队伍的三维配管设计必定都是错误百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是“瞎配”的。 三维配管,说白了,就是给一个车间进行包括管道在内的三维建模。这种三维建模涉及很多化工专业的设备和数据,用3dsmax做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在化工,或者说过程工业领域,产生了很多三维配管/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其中应用的最普遍的是PDMS,该软件国内大院用的很多,因此相关资料、教程也很多,同时比较容易下载;此外,竞赛主办方提供了SP3D,这个软件功能很强大,但比较“非主流”,没什么设计院用它,能找到的资料仅限于竞赛主办方提供的东西,因此,如果不是华东赛区的队伍,或者说很浙大的吴嘉教授不是很熟,用这个软件就显得比较被动了;再就是国内山寨的PDMS,即PDMAX了,这个东西比较简单,对系统要求低,包含的设备什么的比较少,但应付竞赛,基本上够用了。软件方面,首选PDMS,如果比较穷,就用PDMAX吧。 前面说过,三维配管就是“瞎配”,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把车间画的尽量像一个化工厂的车间,让评委看起来是那么个意思,这样,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化工厂长什么样有个概念,所以,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一定要认真对待,有条件的话,在比较经典的管道布置地点,照一些照片作为参考也是可以的。 对于三维配管,最重要、最正确的设计基础条件就是设备布置图,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三维配管的质量。大致的设计步骤是,根据设备布置图把设备摆好,然后绘制管道即可,当然,首先仍然要了解管道布置的一些基本原则,不要犯常识性错误。在这里,《手册》仍然是最重要的参考书。 除此以外,就是软件的学习了。平心而论,三维配管软件不难学,边学边用是没有问题的。 答辩篇 答辩分赛区答辩和决赛答辩。 答辩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了如指掌,无论是设计的原则、思路、方法还是设计的具体内容,都要熟稔于心,这样,才具备答辩的底气。 赛区答辩比较轻松,简单准备即可,评委一般不会问太尖锐的问题。 但决赛答辩时,评委们就会十分严肃认真了,多数问题集中在设计的明显错误上。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但也最好不要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好向评委叙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思路,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虽然有错误,但设计过程是严肃认真而非想当然,至少在态度上没有问题。 对于设计思路、设计依据方面的问题,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能正确回答,如果不能,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应对方法是叙述一些概括性的但保证正确的原则,尽量不要脱口而出一些错误的话。 有时候,评委会问到一些涉及设计深度的问题,如果确实是设计任务书或者HG/T20688中没有规定的内容,直接以此为依据回应即可,但同时也要讲一些技巧,对评委的问题要先肯定,后否定,表示自己考虑到了评委所述的相关问题,但由于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标准的要求,没有进行具体设计,云云。 最不好的情况,就是评委问及一些刁难性的问题。在比赛中,我对这个情况处理的不是很好。事后反思,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想处理得比较好,两个原则,一是幽默,二是迂回。比如当时我被问及PR方程的具体形式,当时就愣住了,如果能够这样回答,“诚然,PR方程是化工热力学的基本知识,但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模拟计算时知道什么体系使用什么物性方法更为合适,但热力学方程的具体形式,不是我们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效果一定会比被“挂”在那里好得多。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认为评委的问题有误,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不卑不亢地反诘评委,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