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298|回复: 0
收起左侧

[应用交流] 纽约时报:大学网络化已成不可阻挡浪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7日消息,《纽约时报》网络版近日文章指出,与传统报纸、杂志行业的命运如出一辙,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开辟新的战场——网络,网络教育将在下一个十年里大大拓展世界级老牌名校的影响力。以下为文章摘要:
                上周,哈佛与麻省理工大学联合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向全世界提供免费网络课程。在这之前,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安德鲁·吴(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创办了一家名叫Coursera的公司,这家公司与斯坦福、密歇根、宾利福尼亚以及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合作,提供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工程学等网络课程,不少其他传统的精英大学,包括耶鲁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也在积极往线上发展。

要说网络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凤凰城大学在1989年就开始提供网络远程学位,2007年秋季,美国有超过400万大学生参加了网络课程。但像近期这样规模如此之大,参与的大学影响力如此之深还是第一次。就在不久以前,网络课程还只是小规模的试验,如今,它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了这些精英大学们前瞻到的“未来课堂形式”,是一种不可阻挡更无法逆转的潮流,以至于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肯·奥莱塔(Ken Auletta)在《纽约客》杂志上撰文称,“海啸来了”。

与传统报纸、杂志行业的命运如出一辙,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开辟新的战场——网络。

网络教育之于教育行业:洪水猛兽?全球革命?

许多人视这场呼啸而来的变化为可怕的威胁:网络教育会不会削弱大学体验中最为重要的面授机宜?它会不会提升功利性的专业如商科的地位而将难以在网络课程中达到好的授课效果的课程如哲学进一步边缘化?快餐式的网页浏览会否取代深度阅读?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网络课程的模式下,单个教授所能教的学生无疑会增多,出现明星级的、动辄“教”上百万学生的教授几乎是一定的,那么其余的老师们到哪里去找用武之地?学术的水准与门槛会不会变得高到残酷?再者,没有面对面的老师和同学,学生们一定能在电脑前孤独得一坐几个小时?这其中,又有多少对人的成长本应不可或缺的互动交流——手势、情绪、眼神——消失不见?

这些潜在的问题当然不是杞人忧天,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似乎也应该有更多的理由来保持乐观。首先,网络教育可以给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接触全世界最优秀的老师的机会,没有网络的帮助,这些机会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目前,已经有几十万学生参加了杨百翰大学的的诺曼·内姆罗(Norman Nemrow)教授的会计学课程、斯坦福大学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教授的机器人课程以及麻省理工沃特·莱文(Walter Lewin)教授的物理学课程等。

网络教育还将在下一个十年里大大拓展世界级老牌名校的影响力。据统计,单单是印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就计划新建上万所大学,来自全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课程毫无疑问将能与之匹敌。

网络教育之于教育伦理:学得更好?变成机器?

让人诧异的是,对于网络课程的一项调研显示其效果几乎和教室教学不相上下。网络教育更能针对个体学生的节奏和偏好为其量身打造相应的课程,对于语言类课程以及以补习为目的的课程,线上教育显得尤有优势。

但关于网络教育,真正最重要也是最为矛盾的一点是,人类的大脑不是电脑不是机器,我们并非空白的等待填充数据的硬盘。人类习惯从自己尊敬和喜欢的人那里学东西,学那些能够激起兴趣的事物。学习的过程,分为吸收信息、重读和思考信息、通过讨论和鉴定吸收和整合有用信息,到最后的质疑或者写成论文,终于形成知识这几个缺一不可的阶段。任何一个过程你分了心,就没法最终学到东西。

网络教育只对知识积累的第一个步骤,也就是吸收信息最为有用,正如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理查德·A·德米罗(Richard A. DeMillo)所言,网络教育只是将知识的传输变成了廉价的可供应全球市场的商品,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必须同样重视知识学习的其余几个过程,因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在网络世界里,大学不得不思索如何跨越网络来交流,并将这种交流变成学习的过程,毕竟学习说到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以及情绪化的过程。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将网络信息与面对面的讨论、辅导、辩论、联系、写作和放映相结合呢?怎样才能将社会网络资源导向富有活力的学习者人群?网络教育是有潜力做到将大学带向价值链的上端的,从简单的信息传输越来越靠近辅助人类获取知识的后几个阶段。

或许,将来,在一个“混合化”的世界,教室里的教授不但可以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还可以为其网络课程选择不同的演讲者,为学生提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眼前的教授可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谈心,减少课程内容而由网络代劳。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汀生表示,这种模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更容易突破长期以来各类课程之间壁垒分明的状况,在同一节课上,学生可以同时听到数学和化学学科的演讲,或者文学与历史的展示。

早期的网络世界大幅度加快了文化的民主化,但现在不管是在媒体还是在别的地方,文化已不再单纯追求地理上的传之深远,而是质量上的飞跃。将来,或许对好的大学的评判会是这样:能否在网络世界提供既受欢迎又有权威的课程。在网络世界里,二流的大学将堕落的更快,而追求卓越的、善于抓住机会的大学与学生,都将变得比无数先辈更加优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woshisizhuzhu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韶华币 +2 收起 理由
zy7181 + 2

查看全部评分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4-12-29 20:31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