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给过生日的女友一个惊喜,大二学生小王和同学筹划多天,在女友宿舍楼下用上百根蜡烛摆起了一个大大的“LOVE”,没想到还未等到女友下楼,就被赶来的校警用脚踢翻,浇灭了“爱情”。
从爆料微博的口吻到随即的反应,笔者很为这位校警担心,如此打断一段“浪漫”的爱情表白,会不会被“校警你不懂爱”的唾沫星淹死。不是笔者杞人忧天,前段时间,武汉某高校巡视劝诫校内不文明恋爱行为,结果不但在校内被称为扫黄大队,新闻评论也是一片口诛笔伐。仿佛非如此不足以保卫爱情、维护人权,也不足以显示向西方社会看齐的开明和进步。
前几期的《非诚勿扰》节目上,来自美国的女嘉宾郝乐仁说,美国一般女孩子比较保守,此话令主持人孟飞大呼意外,也令观众大跌眼镜。上周武汉晚报报道,已在中国工作了9年的美国社会学者麦尔斯教授在武汉高校讲座,直言:“我在中国当了7年的英文教师,我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公众场合的一些行为比美国大学生更加‘开放’。的确,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男女学生公然亲吻、拥抱的场景很少见。而相反,经常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看到情侣们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这种现象与外国人来华前对中国年轻人“含蓄、端庄”的印象大相径庭。
年近七旬的麦尔斯说,中国大学生眼中的美国“性开放和性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欧美影视剧中错误观念的引导。所以,中国大学生无论是对待爱情的态度,还是表达爱意的方式和场合,都需要更多的严肃和理智。如果说,那位校警扑灭了可能引起安全隐患和负面效仿的有形之火,这位西方老人的话是否是给熊熊燃烧的校园爱情泼了一盆凉水呢?
蜡烛、爱情、鲜花、告白……一系列浪漫画面组成校园爱情的固定模式,食堂喂饭、走廊接吻,图书馆卿卿我我,校外同居也屡见不鲜,而煽情媒体的大肆渲染和受众的跟风模仿,加剧了这种趋势的蔓延。一时间,“不谈恋爱虚度大学年华”的理论甚嚣尘上,而刻意营造的浪漫故事蔓延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婚前性行为”、“透支信用卡进行恋爱消费”也便成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对“美国式”校园爱情的错误认识的“副产品”。
美国的大学崇尚自由,学校并不会限制学生恋爱,但大学生们普遍比较自觉。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场合看不到学生亲昵的举动,即使晚上在校园里也很少看到有情侣勾肩搭背和亲吻。因为他们深知,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是极其私人化的情感,而校园是供学习、科研的公共场所,分清爱情在人生阶段的比重,知晓私人生活在公共空间的位置,尊重他人、保护隐私,是青春期的必备常识,也是走向社会成为一个成熟公民的重要一课。
眼下,在中国大学校园,两性间的恋爱关系很多已经偏离健康爱情的方向,严重影响到人生旅程中同样重要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伴群关系等。于是便有了寝室关系紧张、代际关系疏离而校园求爱剧层出不穷的偏差。大学校园的爱情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其心理健康确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爱情基础之上的。反之则南辕北辙。偏重于自我欲望的表达,痴迷于外在形式的追求,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顾及旁人感受不考虑家庭负担,其实是在华丽虚幻的喧嚣中忘却爱情本真的病态表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