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道澄
目前,大学生的“翘课”现象相当普遍,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总体看来,人多的课、公共课、大四上学期“翘课”现象比较多。
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解释,无非是老师讲得不好,这门课没有意思,还有就是不上课到时间复习一下就可以通过。再有就是小算盘了(今天有什么事情,个人有什么打算,甚至天气不好等)。在学生座谈会上大约就这些答案。
我估计大部分学校都这样,所以校方就从老师身上找原因,也想了很多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有的老师课讲得再好,还是有人“翘课”,因此老师都很难,尤其青年教师就更难过。
我分析,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性问题,思想上的问题更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跟风”效应。
政策性问题主要是对教师的升职考核,没有科研成果是不可能提升职称的,因此在教师心中教学已经不是主要的工作,这个指挥棒当然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态度了。这就回到了根本性的问题——高校究竟以什么为主?
有人说两个都重要,可是职称评定的标准是考核科研成果,实际上就是以科研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下大工夫的老师就成了傻子。其实许多老师很热爱教学,可是在高校是待不下去的。一心不能二用,往往学生喜欢的老师,科研都不怎么样。
由此,我觉得有必要增加一个由学生评 “教学教授”的考核方式。再有,所谓评定教学成果奖我看不需要,教学效果好的自然就是成果。基础课老师应该以教学为主,有些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几乎没关系,如高数,因此非让他们搞科研不可,教师自然就忽略了教学。今后,随着老一代基础教学名师的退休,基础课教学水平就会越来越差。
从学生本身来解释这个现象,学生走进高校,一开始都是想好好学习的,但是很快被高校的宽松气氛感染,他们高兴地发现原来课是可以不上的,有的人发现平时很用功的人考试成绩并不怎么样,而平时不怎么上课的人考试前拼命复习一下,考得还不错。加上有些老师的授课实在是不怎么样,“翘课”就自然发生了。到后来不“翘课”的同学都不好意思了,怎么?还没有“翘过课”?
现在从小学到考大学都是“应试”的培养模式,考不好就完了。一旦进入大学,考试及格就能通过。所以分数没有那么重要了。加上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都是家长决定的,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因此上课有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是工作了才发现应该学习的知识都没学,到那时已经晚了。我觉得现在大学生有自己想法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说大一点是没有理想。这个问题比较普遍。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普遍都是心理年龄小,生理年龄大。我认为根子在中小学。只是所有的问题到大学才全部爆发出来。
解决这个问题,我有几点想法。
(1)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教学队伍,不考核科研,保证具备较高的基础课教学水平,这是中国教育在国际上做得好的,应该保持下去。
(2)在制度上创新,只要考试能通过,学生可以不上课。但是考试方式要改革,不能突击背一点书本就能通过。包括实验、论述等方面,大部分开卷考试,每次考试至少一半不及格,但是不限制学生的考试次数,四年内每年都可以考,以最高分为准。几年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会有很大提高。他不来上课考试通不过,自然他就会来上课的。
(3)严格管理,在教学上把好每一关,那些作业不交、平时“翘课”的学生,不要管他,到一定时间他比您还要着急——毕不了业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