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陆续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工程前期工作。消息传出,业内顿时炸开了锅,总觉得此举暗示着国家对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审批即将开闸,好像抓到了良机,也要跃跃欲试上马此类项目。
且慢!分析个中缘由,怕是有些企业误读了这件事。众所周知,我国对煤化工项目历来严控,虽然也鼓励开发此领域的新技术,但从未正面提出过要对煤化工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而且,这次10个项目获批的只是“路条”,是企业获得最终批文的前提,最后结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但是,这件事为何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行业躁动,这一点更值得我们深思。煤化工是个好东西,但把这个词诠释好需要整个行业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首先,建设此类项目,出发点要选对。因为建设煤化工项目必须考虑市场和环保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充分准备,煤炭资源价值和环保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当前,由建设新型煤化工项目而获得的煤矿开采权是投资方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算,煤炭资源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填补项目本身带来的亏损,甚至成为新的盈利来源。这使得有些企业仅抱着单纯圈占资源的目的投资新型煤化工项目。然而,这种不顾及市场因素的盲目行为,很容易导致项目上马后面临政策制约,甚至迫使项目流产,劳民伤财。而在如今煤炭市场行情惨淡的背景下,项目的经济价值就更可能打折扣。
与此同时,环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未在行业内得到应有的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比国内有些项目的环保违规现象,未来我国新型煤化工项目的投资模式、环保指标可能将被重新评估。整个行业的走向或将受到这些因素影响。
其次,要找准项目的发展方向,比如搞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目前,我国每年用煤30多亿吨,其中约有50%用来发电,还有40%用来直接燃烧。通过气化、转化、分质利用等深加工的方式,把煤转化成为油品、天然气等二次能源、清洁能源的项目却并不是很多。搞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就是要在煤炭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比发电或用做燃料更好的煤炭转化路线。通过深加工的产业链,让同样数量的煤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减少排放。如果这一目的能够实现,那么即便我国每年还同样消费30多亿吨煤,却可以支撑更大的发展。
再次,项目建设要重视技术创新。煤化工是技术密集的行业,当前,我国煤化工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突破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次获批的10个项目中,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共有9个。这不难让人联想到,近几年我国烯烃产品缺口很大,但与此同时国内煤制烯烃的技术已经成熟,那么这样的项目获得“路条”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技术成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示范项目不以产能建设为目标,而重在开发新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对于跃跃欲试的煤化工企业来讲,追求新型煤化工项目的热情,如果可以先释放到技术创新中去,对于企业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