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一天我与一位同事的邮件往来:
同事:我是觉得那有点过于容易呢!我会重新看一下,然后看看下次的时间。谢谢西蒙
我:真不好意思。如果你给我抄送一份,我就可以接手规划工作,让你轻松一些
同事:我不在乎——看看她接下来怎么说,但如果事情搞得太复杂的话,我就会站到一边去。
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现象:像说话一样的书写。写作正变得越来越像口语,这是件好事。社交媒体、博客和电子邮件极大地改进了我们的写作。
互联网诞生以前,只有专业作家才动笔。我还记得当年在学校上写作课的情景。大部分同学只是硬着头皮对付过去。他们此前从未将自己的细腻思维写下来过,也非常确信将来不会再需要这么折腾。
我认识的一位女士说,互联网到来之后,她才意识到她的母亲是个半文盲。之前她们始终都是电话交流,但现在,母亲会给她发送一些满是惊叹号和省略号的邮件。
电子邮件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写作普及。我们正处于有史以来读写能力最高的时代。我还记得2003年的时候曾经问人家:“博客是什么?”到2006年的时候,研究机构NM Incite称,全球已经有3600万博客用户,五年之后这一数目变成了1.73亿。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每个月都在增加。实际上,书写正在超越说话,成为最普遍的互动方式。英国通信广播监管机构——通信办公室(Ofcom)指出,如今英国人给不在身边的亲友发短信的频度多于电话或者面对面交谈。
悲观主义者喜欢将此称为文明的消亡,他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沉默的年轻人用半文盲的语句交换着沉浸于自我的信息。BBC播音员约翰•汉弗莱斯(John Humphrys)曾将“拇指一族”称为“试图用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对待邻邦的方式来对待语言的破坏者。”
他错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John McWhorter)所指出的,学究们至少从公元63年开始就在叹息语言的衰落了。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发展心理学家克莱尔•伍德(Clare Wood)表示,几乎没有研究支持汉弗莱斯的说法。她自己对小学生的研究显示,发短信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毕竟,“拇指一族”在不断锻炼他们的阅读和拼写。没错,孩子们往往在短信中不加标点,但他们中的多数人明白,这种文体的规则与学校考试不同。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在慢慢掌握这种区别:我刚开始学着在句子中去掉逗号。
然而,短信、博客、电子邮件、Facebook帖子也在影响着其他文体,而且主要是好的影响。他们使得新闻报道、书籍和商业交流的文字风格变得更加口语化。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模式。首先,作者会尽量保持文字的简洁。Twitter用户经常省略“I”, “the” 以及 “a”等通常浪费空间的词。词汇倾向于随意化:博主会用“但是”,而不是“然而”。他们并不假装无所不知,而是公开承认自己的主观性。这些写作往往不矫情、几乎没有编辑痕迹。这是一种强大的优势。最近在学术杂志《记忆与认知》(Memory & Cognition)上发表的文章《微博的大记忆》认为,相比书本或者新闻报道的语句,人们更擅长于记住Facebook帖子或者论坛评论上的随意文字。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头脑中相对未经过滤的自发的产物,也正是容易储存到另一个人头脑中的现成内容。”这或许解释了Twitter、Facebook、以及电视真人秀成功的原因。
人们头脑中未经过滤的产物往往是愚蠢的,但也未必是这样。诺贝尔奖得主也有Twitter账号。你可以用随意的大白话风格说出精辟的话(也许除非你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正是这种大白话风格提高了你被聆听和理解的机会。没错,其他风格也能奏效。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写作风格就很正式。但对于一个没有特别天赋的普通写手,大白话的风格效果最好。(说明一个道理的另一个建议是讲一个故事,这是我总想对那些用图表讲话的会议演讲者大喊的话。)
毫无疑问,糟糕的写作是无所不在。《洋葱》杂志(Onion)就喜欢拿报纸风格搞笑,比如这则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eun)为“当今最性感男士”的搞笑新闻:“这个有着超级帅气圆脸、男孩式魅力、令人心动的平壤人是每一个女人的梦中情人。”旧风格的复写也存活下来了,比如最近一篇关于失眠症的报纸专栏文章写道:“即便我现在处于空巢状态,黑夜和黎明之间的阈限时间继续困扰着我的习惯。”
但总的来说,社交媒体让写作有了一个飞跃。1944年,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曾叹息冗长、呆板的书面英语和更加活跃的口语之间的差异。他写道:“口语中充满着俚语,它尽可能地简短,所有社会阶层的人的语法和句法都不那么讲究。”他的理想就是让写作变得像大白话那样。现在我们终于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