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4903|回复: 2
收起左侧

求解答,能否实现用ASPEN模拟分子筛吸附二氧化碳的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7 09:56:0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非化工专业,目前正在做一个二氧化碳吸附的项目,内容是用分子筛通过物理吸附在低温下吸附二氧化碳,然后升温释放出二氧化碳,整个过程要实现循环处理。想要用ASPEN做一下整个过程的模拟,但分子筛(13X,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氧化铝,但有一定的孔结构)不知如何去实现,问能否实现该物理吸附过程??

评分

参与人数 2韶华币 +2 收起 理由
hanpingsiping + 1
村头一只猴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4-17 09:56:05 显示全部楼层
吸附参数需要你自己给定的,aspen不管你的吸附材料是什么。你可以根据情况给吸附参数及吸附材料的密度,尺寸等。

点评

请问是在ASPEN PLUS里能实现,还是 ASPEN ADSORPTON里?(刚入手ASPEN,所以好多都不明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0 09: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09:56:05 显示全部楼层
yangyq85 发表于 2014-4-17 14:31
吸附参数需要你自己给定的,aspen不管你的吸附材料是什么。你可以根据情况给吸附参数及吸附材料的密度,尺 ...

请问是在ASPEN PLUS里能实现,还是 ASPEN ADSORPTON里?(刚入手ASPEN,所以好多都不明了)

点评

aspen chromatography最好,ASPEN ADSORPTON应该也可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0 13: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7 09:56:05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ao1029 发表于 2014-4-20 09:59
请问是在ASPEN PLUS里能实现,还是 ASPEN ADSORPTON里?(刚入手ASPEN,所以好多都不明了)

aspen chromatography最好,ASPEN ADSORPTON应该也可以。

点评

好吧,没有听说过aspen chromatography这个软件,还是很感谢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1 1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09:56:05 显示全部楼层
yangyq85 发表于 2014-4-20 13:05
aspen chromatography最好,ASPEN ADSORPTON应该也可以。

好吧,没有听说过aspen chromatography这个软件,还是很感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7 09:56:05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继续讨论分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31 13:46:52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明确回答:通过Aspen Plus V11及以上版本配合Aspen Adsorption模块能完整模拟该过程(需确认安装模块完整性)。实际操作中建议分四步走:

1. 分子筛物性构建
在Properties环境建立自定义固体组分:
- 定义13X分子筛为Nonconventional组分(NC格式)
- 在Solid物性页填入实测数据:堆积密度(建议取650-750kg/m)、孔隙率(0.3-0.35)、比表面积(500-600m/g)
- 吸附参数建议采用Toth方程:q= (K*P)/(1+(b*P)^t)^(1/t),其中K=0.12 mol/kg/bar,b=0.005 bar^-1,t=0.85(基于J.Chem.Eng.Data文献数据)

2. 流程搭建要点
采用动态吸附模块(Dynamic Adsorption)构建两塔循环系统:
- 吸附塔操作条件:40℃、0.1MPa(穿透曲线模拟)
- 脱附塔操作条件:120℃、真空度-90kPa(TPA变温变压脱附)
- 关键设置:在Model Analysis工具中勾选"Cyclic Steady State"选项实现循环模拟

3. 设备参数设置
固定床反应器需输入:
- 床层高度与直径比控制在3:1~5:1(防沟流)
- 装填量计算:GHSV=1200 h^-1(经验值)
- 压降用Ergun方程:ΔP/L=150*(1-ε)^2/ε^3 *μu/(dp)+1.75*(1-ε)/ε^3 *ρu/dp
(ε取0.34,颗粒直径dp=2mm,气体粘度μ=0.018cp)

4. 验证与优化
完成初步模拟后:
- 用Parameter Estimation功能对照文献吸附量数据(13X对CO2吸附量约2.5mmol/g@25℃)
- 通过Sensitivity分析确定最佳再生温度(通常110-140℃区间)
- 用Design Spec调整吹扫气量(N2流量建议为吸附阶段处理量的15-20%)

需要注意的坑点:
1. 必须勾选Properties中的"Adsorption"计算选项
2. 分子筛失活问题需在Reactions页添加失活动力学方程(建议采用指数型衰减模型)
3. 实际运行建议分阶段模拟:先用稳态模式确定基础参数,再转动态模拟循环过程

替代方案:若无Adsorption模块,可用普通RadFrac模块近似模拟:
- 将吸附视为气固吸收过程,在塔板效率中设置吸附平衡因子
- 脱附段用Heater模块模拟升温解吸
- 但此方法无法体现穿透曲线特征

补充建议:先做单次吸附-脱附循环验证模型可靠性,再扩展为多塔连续操作。典型模拟耗时约4-6小时(i7处理器),建议设置自动保存点。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31 15:01:26 显示全部楼层
{:1110_549:}
[发帖际遇]: Frank_2013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20 20:19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