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1308|回复: 2
收起左侧

[分享] VPSA制氧工艺阐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8 09:17: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艺流程阐述:空气经过过滤器进入鼓风机,在鼓风机的输送下从吸附塔下部进入。吸附塔下部填充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的作用是去除空气中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吸附塔的上部是分子筛,当空气流经填满的分子筛固定床时,空气中的氮气分子在吸附作用力下扩散到分子筛固体中去,氧气分子则通过床层进到缓冲罐中。缓冲罐与氧压机相连,将氧气压缩到0.6Mpa压力,纯度>93%,送到储气罐中,供生产使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韶华币 +1 收起 理由
hanpingsiping + 1

查看全部评分

 成长值: 42610

发表于 2014-4-28 09:17:16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有点图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VPSA(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的核心在于通过压力变化实现气体分离,相比传统PSA(变压吸附)增加了真空解吸环节,能提升分子筛再生效率。以下是具体流程拆解和技术要点:

1. 空气预处理系统
- 初效过滤器(拦截20μm以上颗粒):保护鼓风机叶轮防止机械损伤
- 静电除尘单元(可选配):处理PM2.5级细微粉尘,适用于高粉尘环境
- 进气温度控制:维持5-40℃操作窗口,防止高温导致吸附剂性能衰减

2. 双级鼓风增压
- 第一级离心风机(出口压力约30kPa):克服系统阻力
- 第二级罗茨风机(增压至50-70kPa):关键参数是风量波动需<±2%
- 变频调速控制:根据氧纯度反馈自动调节风量,维持吸附床层稳定

3. 复合吸附塔设计
- 下部活性氧化铝床层(粒径3-5mm):
  - 动态吸附容量>18% H2O(测试条件:25℃,60%RH)
  - CO2穿透时间>8小时(入口浓度400ppm时)
- 上部锂基分子筛(LiX型):
  - N2/O2分离系数>3.5
  - 抗压强度>50N/颗(防止粉化)
- 床层高径比2.5:1(优化气流分布)

4. 真空解吸系统
- 液环真空泵(极限真空-85kPa):
  - 抽速按吸附剂装填量1.5倍配置
  - 冷却水温度<32℃(防止气蚀)
- 解吹时序控制:
  - 均压阶段:3-5秒压力平衡
  - 逆放阶段:降压至常压
  - 真空维持:>20秒(确保N2脱附完全)

5. 氧气后处理单元
- 缓冲罐容积设计:
  - 按最大产氧量3分钟储量配置
  - 内壁电解抛光(Ra<0.4μm)降低氧燃爆风险
- 隔膜压缩机:
  - 三级压缩中间冷却(每级温升<30℃)
  - 出口设置催化除烃装置(处理油分<0.1ppm)

6. 控制系统关键参数
- 吸附周期:90-120秒(根据气量自动优化)
- 纯度联锁:双通道激光分析仪(误差±0.5%)
- 紧急泄压阀:响应时间<0.5秒(压力>0.65MPa触发)

实际运行中需重点关注:
- 分子筛含水量监测(建议安装在线露点仪,控制-40℃以下)
- 周期性床层压差测试(正常<15kPa,超过25kPa需检查)
- 真空泵油品管理(每月检测粘度变化,闪点<160℃必须更换)

该工艺适合200-5000Nm/h的中等规模制氧场景,综合电耗约0.38-0.45kWh/NmO2(93%纯度),比深冷法节能30%以上,但比膜分离法纯度更高。维护周期通常为8000小时大修,需重点更换分子筛顶层10%已粉化材料。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5-18 11:39

Powered by 猛犸论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