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广东江门市环保部门共向157家违法企业开出了165张罚单,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生产,并要缴纳1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罚款。
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是环保部门的习惯做法。排放指标分配到各个有排放的企业,肯定有的企业用不完,有的却不够用。一般来说,指标用不完的企业往往不是分配的指标多了,多是由于通过环保技改,或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了减排。
在按日处罚不封顶的大环境下,企业不想花钱进行环保技改,别说政府不允许,周边的市民群众也不肯放过。不停地投诉上访,不断地上门执法,会让企业烦不胜烦,最后的选择就是:要么进行环保技改,要么关门大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疲于应付市民投诉和部门执法,对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困扰,效益就无从谈起。
有的老板可能会说:我没那么多钱进行技改,大不了我搬到其他地方去。但即使转移到其他地方,也同样会遇到群众的投诉甚至“穷追猛打”,不改变迟早也会被赶走。俗话说得好:搬一次屋不见几担谷。算一算一笔搬迁帐,不知要损失多少钱。
虽然环保技改初期投入较多,一时还看不到效益,但长远来看却不是亏本买卖。首先,通过环保技改可扎根江门发展,避免罚款损失。这就是现成的利益。其次,利用新技术减少污染、把排放出来的废物改作他用,也可以从中赚一笔钱。如果政府在这方面加强引导,让老板看到环保技改有利可图,甚至比之前赚的还要多,他们会非常乐意投入的。
对有远见的企业家来说,除了赚钱还应奉公守法。事实上,勇担社会责任可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足以弥补其付出的成本。正如一个做好事的人会获得好的印象和评价一样,企业也可获得更多忠诚的顾客,甚至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