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四三方案” 资金来源之谜 根据1973年《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四三方案”)的计算,引进这批成套技术设备需要43亿美元,加上利息,总数要达到50亿美元。总投资折合成人民币是214亿元。这在当时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要知道,就在国家决定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时,1971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只有48.4亿美元,其中进口为22亿美元,出口26.4亿美元。就是说,把1971年全年国家全部出口换回来的外汇,都不足以支付这一方案的需要。而1972年全国基本建设的总投资不过412亿,这26个项目就占214亿,实际上后来还超过了这个数字。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第二次从国外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国家是下大本钱的。 可是,在那几年国家财政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哪来的资金投入这一宏大的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呢?这一直是一个大疑问。 当年 ”四三方案” 的推行并不是完整地公诸于众的。不涉及国家基本建设的部门都不被通报,而即便是化工、电力、钢铁等相关部门领导,也都只是知道局部的计划,中下层干部更无从知晓。 ”四三方案” 中的第一个项目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工部高度重视,委派上海化工设计院跟进这一项目,包括选址、布局、技术谈判、配套工程等等。要求上海设计院全力投入,保障工程的建成,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项目的引进提供借镜。很久没有引进大项目了,国内缺乏与外国工程公司打交道的经验,大家都小心翼翼。 我当时在上海化学工业设计院从事化工过程模拟的研发,参与了一些主要装置的技术谈判后援工作。所谓技术谈判,实质上就是对外国设计的审核,防止国家建设被外商忽悠。 过去国内的基建项目设计,都会秉承节约的原则,就是能省则省,不可铺张浪费。毕竟国家还很穷,这是很自然的事。在上海石化项目谈判准备工作之初,大家注意力多是集中在删除非必要的部件上,以便削减投资费用。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项工程价格是早已由外贸部门谈定了的,而且开始分期支付。而技术谈判的目的是要审核工程设计,以保证将来生产时能达到设计要求。例如当时的乙烯装置是年产11.5万吨乙烯,我们通过自己的计算去查证设计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有问题就要求对方修改,增加设备或部件。至于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已全部包含在外贸部门谈判的定价之内,不必另议。 这显然是一个富豪大户购买装置的交易方式,与我们过去所习惯的斤斤计较完全不同。为甚么能这样呢?不敢多问。 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越来越多。其他设计院的同行常有来我这里作技术交流,他们也接到类似的大项目,例如北京石化总厂等。希望我帮忙进行相应的核算,项目越来越多。其后在一些技术交流会上知道还有一大批化肥项目。这些项目,虽然都不知道具体的成本费用,但以自己在设计院多年的经验判断,费用必不在小数。以上石化为例,这等规模的工程投资起码要美金两三个亿。其他的有多有少,但总数已是天文数字。哪里能筹集到这一笔资金呢?真想不通。 直至离开设计院,直至退休以后,我都没有弄明白这一是怎么一回事,哪里来的这一大笔资金。当然是不会去打听细究的,这不是自己应该管的事。直至前些年无所事事,为预防老年痴呆而上网遛达,几经波折,抽丝剥茧,总算推演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略) 要说改革开放,其实最早迈出第一步的就是“四三方案”,是引进13套大化肥和其他的重要基建项目。它们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构筑了主体框架,为日后供应链的完整性奠下基础。1972实是中国的大机遇之年,稍瞬即逝的。能把握住是国家之大幸。
化肥之路的回忆 -- 4
https://meng.horse/thread-248554-1-1.html 化肥之路的回忆 -- 5
https://meng.horse/thread-248577-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