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记录,让成长有迹可循;回望,使前行更添动力。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重温上海石化建设发展历程,激励广大干部员工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不懈奋斗,上海石化党委宣传部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时代强音》,近期分别通过上海石化在线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作了推送。本报将分5期推出《时代强音》的文字版,供广大员工学习。 一晃50年就过去了,想当年,这里什么都没有啊!就是一片荒滩。 1972年,也许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也正在摸索中艰难前行…… 此时的中国,棉纱产量和棉布产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一位,但离满足当时8亿多人穿衣盖被的基本需求,还相距甚远。 在南下视察的专列上,毛主席得知老百姓喜欢的“的确良”竟然很难买到,于是,一项彻底“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问题的头号工程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把化纤、化肥工业搞上去。 毛主席拿起笔,在周总理的签名旁边干脆利落地画了个圈。就是这个圈,为年轻的共和国石油化工产业搭建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舞台。 为了不占用一亩农田,由纺织部牵头组织一批专家进行考察比较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规划就聚焦在了金山卫的千顷滩涂之上。 王基铭:1972年6月18日,上海市政府发了一份文件,成立了上海石化建厂的筹备领导小组。我记得当时有三位老领导,一位是方荷生,一位是龚兆源,还有一位是徐以俊。 此时的金山卫滩涂,潮汐已经寂寞地拍打了500年,放眼望去,除了荒凉,还是荒凉。 三人指挥小组望着这片即将从大海争来的荒滩,想象着这里很快就要像美国墨西哥湾、日本东京湾那样,高塔林立,灯火璀璨,烟霞蒸腾的无限生机令他们不觉心旌荡漾。但如今,咸湿的海风拂过全身,扑面而来的只有蛮荒的原始感,显然,一场硬仗在所难免。 金山卫的这片潮间带滩地,属于非正规的半日潮地区,即一天24小时中,要经历两次涨潮,只能趁着潮水退去时仅有的几个小时来筑起堤坝。 张士明:1972年12月27日,那天是农历十一月廿二日。上午8点以后,潮水退走了;到了下午5点,高潮来了。在这个时间里可以施工,有效工期时间最长。我就安排了21500名民工 (施工)。第一天,8点半以后,全部在工地上,用草包装土。一部分人员装土,一部分人员把土堆到上面去。 仅仅八个半小时,从戚家墩到裴家弄,出现了一条8200米长、4.2米高的土堤,被挡在堤外的海潮节节攀高,用不停的拍打表达着对失去地盘的不满。 此时,最先进场处理排水管道的是来自上海隧道公司的援建人员,他们千辛万苦拖来了几节废弃的电车厢,驻扎在了海滩上。这就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隧道新村”前身。 蒋林鑫: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一号左右,当天晚上吃好晚饭,洗洗弄弄到九十点后就睡觉了。我们住的电车厢下面是木板,上面草包一铺,被子一摆就睡觉了,没有床。大概睡到凌晨两点多的时候,一翻身,发现被子湿掉了,爬起来一看,发现不对,门一开,发现跑不出去了,外面一片汪洋大海,全是水。带来的米、柴火、被子,全部都湿了。 张士明:在纬五路,我们隧道公司42名建筑工人,在8节电车厢里做海底排水泵设计,也就是那一天晚上,水淹金山了,大家都在海水里抢设计材料。 海水也许能够淹没单薄的车厢,卷走简陋的用具,却无法熄灭人们心中的火焰。 1973年1月2日,真正的围海造堤战斗打响了。 王基铭:当时围堤总指挥是龚兆源同志,他日日夜夜在工地上,都是一身泥水。另外,更重要的主力部队是平湖县跟金山县19个公社的农民跟民兵。他们就吃住在海滩上面,建起了约9公里长、9米多高的大堤,非常不容易。 张士明:19个公社、160个生产大队,也就是现在的19个镇、160个村,5万民工,挑了柴、米、油、盐,还有施工工具、睡觉用的棉被。 仿佛是为了考验人们的意志,1972年年底至1973年年初的冬天尤为湿冷,从小堤开工到1月底,整整35天里,太阳只露了两次脸,而雨量却超过了历史同期的50%。 张士明:工地上一共买了37000多斤红糖,因为为了防止感冒,就要用红糖、生姜泡茶。烧开以后,让大家喝这个姜糖茶。 蒋林鑫:一眼望过去,就是汪洋大海,风从耳朵旁吹过,就像刀割一样。所以第二天,我到金山卫买了个帽子套着,露出两只眼睛能看得出。 张士明:1400多副货郎担挑到海滩上,因为天在下雨,我们民工就留在海滩上吃“淘茶饭”,里面最多就是萝卜干,没有其他菜。但是没有一个人发牢骚,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都说“这是毛主席圈阅的为了解决大家穿衣问题的大工程”,所以不讲条件,不签任何合同。 这样的围堤工程,从1972年到1992年,前后进行了六次,筑堤总长21.40公里,围得土地面积1176.2公顷,基本满足了前期建厂用地的需求。 张自友:海堤围成以后,外国人不放心,要看现场。听说是组织了5万民工用一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一个大堤,外国人一听到这个,觉得不得了!这简直就是像在东海之滨,建设万里长城一样的事情。 1974年元旦,上海石化总厂打下了第一根桩,这一锤定音,18套大型装置设备由此真正进入了“安家”工程。 在上海市委的全面支持下,全市21个工业局、20个专业设计单位、14个施工运输单位分别认领任务,出动20余万人次对口包建。 早一天把装置建起来,就能早一天生产出“的确良”。千军万马,千头万绪。所有的决策都集中到了指挥部。 而谁能想到,这指挥中心,居然坐落在一个阴冷狭小、破旧不堪的猪圈中,人们戏称它为“猪公馆”。 张士明:金山县是上海郊区养猪最好的县,当时就有这么一个养猪场。龚老让把养猪场改造一下,粉刷一下,地面弄成水泥地皮。虽然改造好了,但还是比较潮湿,而且还有臭气散发出来。小小的房子里面,两个双人铺,4个人的房间要住6个人。 吴复民:那时候的条件确实艰苦,主要就是阴暗潮湿。因为太冷,我每天都穿着小棉袄睡觉。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一种幸福感。工程公司所有的领导,全部都住在“猪公馆”。所以我觉得“猪公馆”实际上就是金山工程的指挥中枢,对领导们来讲,就是要靠前指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解决问题;而且密切联系群众,跟群众打成一片。 王基铭:一期工程1974年开工,1976年就投产了。中间停一停后,1978年开始酝酿二期工程,1980年开工,一直到1985年投产。因为中间还有一段过程是引进装置,还有因为经济困难的缘故,有些停顿下来,所以进度拉得稍微长一点。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1985年12月,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全面交付投入生产,上海石化原油利用率从原先不足30%提升到了43%,年增合纤原料20万吨,年均供应全国化纤织物原料3米/人。 此时,新中国实行了30年的布票全面退出流通领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张士明:龚老有两句话不离口,一句是千万不能忘记金山5万民工作出的贡献;第二句是我们的艰苦生活,要有“猪公馆精神”。 王基铭:当时创造了国内新的纪录。所以后来我们说,上海石化建设的时候诞生的精神叫 “金山精神”,建设的速度叫“金山速度”。这是得到大家高度认可的。 在金山朝阳的光芒里,在茫茫的滩涂上,在破旧的电车厢和低矮的猪公馆里,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的光荣使命和建设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远大理想,催发着建设者们火一般的激情,最终熔铸成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石化新城。老一辈石化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团结进取、忘我献身的“金山精神”从此深深地扎根于杭州湾畔,不断地谱写出属于上海石化的现代神话和创业传奇。 受访人信息 王基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原总裁,上海石化原董事长、总经理。 张士明,原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原上海石化总厂海堤工程指挥部指挥。 蒋林鑫,原上海隧道公司第三工程大队援建者。 张自友,上海石化原副总工程师。 吴复民,新华社原高级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