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自媒体上关于化工是“夕阳产业”的说法甚嚣尘上,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更是人尽皆知。 传统化工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但是这种极度悲观的观点,也只能是纯粹外行的片面视角而已。 化工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和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不是资深业内人士恐怕很难看出整个行业的巨大变化。 今天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分析一下,夕阳产业和四大天坑的根源和行业真实趋势。
一、 “夕阳”产业的缘由 产能过剩与利润低迷目前我国及全球的基础化工产品,如乙烯、丙烯等,新增产能越来越多,供过于求的情况非常严重,产能严重的过剩,行业利润率长期处于低位。 2025年,六大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的产能,比需求量预计要超过2.1亿吨,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市场情况最为严重。 即便是目前利润率最好的乙烷基乙烯,在页岩气丰富的美国,单吨利润率从2021年450美元/吨,降低到了2024年300美元/吨。 聚乙烯和聚丙烯等产品的利润率也一直在下滑。 对于从业人员最多的基础化学品行业,称之为“夕阳产业”其实并不过分。 欧美传统化工巨头纷纷关厂 欧洲因为俄乌战争的影响,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碳排放成本的叠加和装置老旧的硬伤,2023和2024年两年就关闭了1100万吨的化工产能。 壳牌等国际巨头甚至计划退出欧洲市场,日韩化工产能的利用率也在持续的下滑,传统化工行业确实出现了区域性的衰退。 在未来的几年,很难出现较大的逆转,甚至衰退的迹象可能会加快。 环保与低碳转型的压力 全球“双碳”政策下,能耗高,排放量大的传统化工必定会加速淘汰,这是历史规律,无法逆转。碳排放的额外成本直接转移到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里,进一步挤压了本就微薄的利润。 很多老牌化工企业因为体量太大,转型成本高昂纷纷陷入困境,“落后产能”的标签很难撕掉。
二、行业正在变革,结构正在升级 绿色化工与循环经济的崛起整个化工行业正在加速走向低碳,生物基材料(可降解塑料、生物燃料等)、电化学合成(绿氢、CO₂制化学品)和碳捕获(CCUS)等行业,很多先进工艺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塑料热解制油、PCR、废催化剂再生等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资本眼里的香饽饽,化工资源利用率大幅的提升,环保压力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新能源带动细分领域的大爆发 随着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与智能机器人等行业的兴起,锂电池材料如高镍三元正极、固态电解质的需求可能会出现数量级的大爆发。光伏与风电材料,如POE/EVA胶膜、风电用环氧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增长速度也是非常的惊人。 氢能相关化学品,如制氢催化剂、储氢材料及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PEM),也成为了化工材料业务的新增长点。 高性能材料与精细化发展 电子化学品材料领域,半导体用高纯度试剂、光刻胶等随芯片产业的急速扩张,需求倍增。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生物医药材料领域,mRNA疫苗用脂质纳米颗粒(LNP)、药用高分子辅料等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 汽车、航空航天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对设备轻量化的需求不用过多的解释,轻量化材料,如聚碳酸酯、特种工程塑料(如PEEK)等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的在扩大。 数字化与智能化重塑生产模式 AI智能正在驱动着传统化工工艺不断的优化、数字化孪生工厂、自动化无人车间在化工行业已经不是新鲜事儿。AI在辅助研发进行分子设计,机器人和AI智能摄像头在巡检和分析测试,无人运输车在运货,控制室在黑屏操作,这些不是想象,已经成为现实。 这些先进的技术不单单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也彻底让化工行业摆脱了高危险、高污染、低端低效的帽子。
三、区域分化与新兴市场 我国的主导地位在提升 我国炼油产能全球第一,乙烯产能第一,合成树脂消费第一。 各传统炼油厂,已经大面积的开始“减油增化”和原料轻质化转型,新兴炼油厂都是原油-化工-材料全产业链布局,我国炼油厂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 中东依托原料和能源的低成本优势,在大力发展高端石化,南亚次大陆印度凭借人口红利,基础化学品需求连年增长,东南亚也承接欧美和我国转移的部分产能,已经成为全球化工的新增长极。
四、化工未来依然可期 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传统化工确实面临巨大的淘汰压力,这只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一小部分,有淘汰必定会重塑,化工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整体来看,化工正在向绿色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新能源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新兴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强劲活力。 大家在自己家里环视一周,你目光所及看到的所有物品都有化工的影子,除了粮食和空气,化工材料已经成了人类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和夕阳思维”。化工行业的未来取决于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 “夕阳产业”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