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个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1.8个小时。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
图片来源:谷歌图片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胡珉琦
随着计算机不断变小,逐步瘦身成iPad、iPhone,这场重大的技术变革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移动宴席,无论是在家中、在单位、在教室、在交通工具上,它们无处不在。不过,你是否意识到,如今看上两三页的长文,思维马上开始游离,你更习惯在信息的洪流中走马观花,一瞥而过。事实上,就在不经意间,互联网时代已经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人类大脑是可塑的
在互联网时代,有的人强烈渴望着新技术,他们拥有众多网络服务账号,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应用。他们写博客、发帖子,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人,即使不是技术控,但是,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泡在网上,也许是工作,或者学习的需要。总之,互联网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已然不可或缺。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用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搜索查找,代替过去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期刊室中作调查检索,只是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可事实上,计算机并不仅仅是一个对人类言听计从的工具,它对人类施加的影响恐怕比人们认识的更大。
曾经,人们以为一旦超过20岁,大脑的结构永远不会发生变化,成年时期人脑发生的唯一结构变化就是缓慢衰退。不过,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曾经提出“用进废退”的观点,也就是说,生物体的器官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反之则会逐渐退化。大脑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伦敦16位驾龄在2~42年的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并把他们的扫描结果跟对比组的结果加以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出租车司机大脑后部的海马状突起要比正常水平大得多,而大脑的这个部分在对个人周边环境的空间描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出租车司机从业时间越长,他的脑后海马状突起往往越大。
美国著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哈佛医学院神经学研究学者阿尔瓦罗·帕斯库尔·勒奥纳在接受卡尔的访问时说道:“为了响应我们的经验和行为,大脑一直都在变化,它会根据每一个感官输入、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次突触连接、每一个反馈信号、每一个行动计划,或者每一次知觉转移而重新安排神经回路。神经回路可塑性是最重要的进化产物之一。”
不过,就像通过躯体练习或精神练习可以让大脑新建或者加强神经回路一样,那些受到忽略的神经回路也会弱化或者消解。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随着打字技术的出现,人们常常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况。“人类大脑中的写字中枢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但是,科学家至今没能准确找到写字中枢的位置。”他说,“未来,该中枢会隐藏得更深,人类甚至可能再也找不到这个区域了。因为,人类对于写字这个动作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互联网让大脑更肤浅?
球形打字机的出现,让尼采的好友发现,他的散文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简洁了。而尼采在给这位友人的信件中写道: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对人的改变是一定的,那么它究竟使人脑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教授盖瑞·斯默尔在2008年一项针对互联网应用造成影响的实验中发现,谷歌搜索经验丰富的实验对象的大脑活动要比网络新手的大脑活动广泛得多,尤其是在他们大脑左前区域,也就是左前额叶皮层背外侧区中,一个特定的神经网络,而网络新手在这个区域表现出的活动微乎其微。显然,经验丰富的网民通过大量使用互联网,建立起了不同的神经通路。
另一项研究发现,与阅读纸制书相比,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时,与制订决策和解决问题有关的大脑区域更活跃,而前者则是跟语言、记忆和视觉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活跃度更大。而当有经验的网民搜索网页时,这些大脑区域都表现出广泛的活跃性。这也意味着,上网可以调动众多大脑功能,它可以使人保持敏捷的思维,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
但是,卡尔指出,上网的时候,大脑需要评估网页链接,需要作出相关的浏览选择,同时还得处理目不暇接的感官刺激,这都要求不断进行精神协调和决策,从而把大脑注意力从解释文本及其他信息的工作中转移开来。作为阅读者,无论何时遇到一个网络连接,都得稍作停顿,让大脑前额叶皮层评估一下是否应该打开。而研究表明,这种瞬间停顿会阻碍人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据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的研究,大脑中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人们对即时的印象、感觉和思考作为短期记忆存放,这些记忆内容通常只能维持几秒钟。而长期记忆则是人们理解领悟的场所,存放其中的不只是事实,在这里,零散的信息被组织排列起来,形成知识模式,从而使得人们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
这其中有一种特殊的记忆类型叫做工作记忆,它可以帮助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而斯威勒认为,理解、领会一个问题,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记忆的负荷。当负荷超出大脑存储、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就会削弱形成长期记忆的能力。
更何况,网络信息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的,而且经常是片刻不停地随时更新。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科学家对大脑科学的研究早已显示,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每次只处理一个任务。多任务切换,只会消耗更多脑力,增加认知负荷。
有数据分析发现,在德国和加拿大,网民在每个网页花费的时间大约是20秒,美国和英国的网民花费的时间约为21秒,法国网民大约是25秒。人们进入了一个与传统“慢阅读”相反的“快阅读”时代,这种转变预示着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卡尔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更肤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