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稳了
某项目中有一台塔挂换热器的设备,塔和换热器均在同一个厂家制作。
为了运输、安装方便,支撑梁为可拆结构。
作为工程公司,我们非常希望和制造单位一起,同心协力,交付合格优秀的产品,让业主满意。
由于原先在项目中积累了一些类似结构设计经验,我们非常愿意将过去的经验传授给制造单位,提高设计的质量。
所以我们把一些相关参考资料,包括计算方法,计算表格,结构推荐,参考图纸都发给厂家了。
由于设备本身不重,空重约为8吨,操作重11吨,按照原来的经验,支架梁应该强度刚度足够,并还有一定的冗余。
看来这次是稳了!
状况突发
设备运到现场,安装时,发现一个严重问题:目视就可以看出支撑梁已经出现明显下沉,即挠度过大。空重就已经这么大挠度,开车操作后可能会有更明显的下沉现象。
施工人员不放心,是不是梁出了问题?
施工现场要求设计人员再次核算一下设备支架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并给出处理方案。
设计人员检查计算书,梁的强度是够的,而且裕量还挺大,按理来说梁是安全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结构设计的失误
厂家可拆的梁结构是根据我们推荐的如下节点设计的。
下图是实际的梁节点:
重新查看图纸时,发现梁的结构有一些问题。
a) 为了制造和安装方便,结构设计时,厂家在连接板上开的是圆孔,支撑型钢是长圆孔。
b) 连接螺栓是M20的,开的螺栓孔是Φ24。
c) 梁与梁的间隙是5mm。
这几条都犯了这种结构设计的大忌,超大的间隙,自由的移动长圆孔,只要稍微加点载荷,螺栓都会往长圆孔一侧移动,造成挠度过大。
虽然计算没有问题,但是结构设计不对,照样会出问题,而且结构设计的错误往往比计算失误更严重。
计算失误往往还有理论公式冗余,材料本身的强度裕量,只要大方向没错,还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而且这种属于专业问题,现场人员是看不出来的。
结构的设计失误,直接造成设备无法使用或影响设备安装,肉眼可见,人人都能发现问题。
修改方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经过商议,还是将可拆支架梁改为焊接结构,消除安装螺栓和长圆孔间隙造成的额外挠度。
为了避免修改后还出现问题,顺便又多加了一些T型钢和筋板进行加强,一步到位。
原本为了快速安装,减少现场焊接量,采用了螺栓连接结构。
为了制造和安装方便,放宽了安装的允差。
最后因为允差太大,安装后挠度过大,最终重回了焊接梁的老路。
欲速则不达?
早知如此,还真不如一开始就支架到现场焊接呢~。
总结
由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大部分都是按照规则设计,在规范未明了的地方,很多时候设计人员容易迷茫:到底怎么设计才合理呢?
设计人员往往重视的是强度计算,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计算和画图上,少有时间去考虑结构上的合理性。
如果说常规/分析计算和画图是属于压力容器方面可以速成的部分(有规律可循),那么各种材料,焊接,加工工艺,结构的合理性,方案的选择则是最难成长的部分,需要项目的历练和很长的时间去感悟、总结。
往期精彩:
欢迎关注公众号:VCAD001, 一个压力容器人的自我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