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58|回复: 3
收起左侧

【连载故事】《探索人生道路》连载③第二章 沉默的两代人(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emicalONE 于 2025-3-27 14:17 编辑

《探索人生道路》连载③
第二章 沉默的两代人(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大清顺民受了打击

    祖父徐思贤,约出生在1865年前后。幼年依靠宗族关系附读在苏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家塾里。后来高攀和茅氏女儿结婚。茅远斋一子一女,他除了以丰厚的嫁妆送女儿出阁以外,到他临终前还以内外场的原则给子女分了家。所谓外场指的是外边办的商店和沙船等等,分给了儿子。而内场是指储藏在家里的金银珠宝首饰现金等,有相当数量的南通纱厂股票也算作内场分给了女儿。徐思贤两次可观的进项,使他有条件过起了无忧无虑的寓公生活。他的思想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他父辈有很大的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在社会上的小市民舆论势利地倒向胜利者的一方。灌进徐思贤耳朵的尽是太平天国这也不是,那也不好。甚至因为太平天国用了阳历,每月十五日月亮不圆,也成为挖苦的笑料。对于太平天国的坏话听得多了,徐思贤觉得没有什么道理好说了,他心中想道:“也许原来就不应该起来闹革命吧!”本来嘛!引起太平天国运动的封建剥削和国内的民族压迫,他是没有多少切身体会的。他的经济地位又是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中捡来的便宜。他能算是哪一边的人呢?他仅仅记住他是“长毛”儿子的身份,绝不能跟在别人后边起哄。每当听到有人讲太平天国的坏话时候,他只能保持沉默,或者借故走开。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苟言笑,性格内向的人。他对他父亲传给他的那把战刀是一直保存得很好的。但在他思想深处,通过这把刀深深缅怀着他有过一个曾经做过官的老子。至于这把刀所代表的革命精神早就似有若无了。他家先辈怎样从一个殷实佃户被巧取豪夺,弄到一无所有的地步,对于他仅仅是:“好像是听说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了。

    另一方面,外来的民族侵略对他的刺激还是深刻的。两次鸦片战争虽然都发生在他出生以前,但在百姓群体中却是记忆犹新的。他通过塾师和前辈亲友那里接受到教育。等他进入青壮年时期,各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似乎从来不曾停顿过,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天津等等都发生在这个时期。他对“同光新政”提出的“自强求富”口号是充满着希望的。“同光新政”又称“自强新政”,是同治光绪年间实行的新的政策,是清政府领导下的洋务运动。在强敌入侵条件下,人们把国内矛盾搁置一边,响应政府号召,向“练兵制器”努力,是符合客观需要的。而面对经济势力雄厚的外来者,本国应该发展近代工业让自己富裕起来,也是各方共同的要求。在他童年时代,苏州制炮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等就建设成功了。等他懂得光有军事工业不行,一个国家总不能靠军火吃饭,还得有近代工业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富强起来的时候,他在苏州和上海亲眼目睹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其他几家大的机器织布厂先后建立起来。还有不少外地传来建设大工程的好消息,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很想投身到这个运动中去,但不得其门而入。上海有一家广方言馆,是专门培养洋务人才的,他几次托人找关系想进去就读,但那里要有官员推荐才能入学,他只能徒唤奈何。

    光绪20年(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帝国主义打败,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组建起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不少人从此对洋务运动丧失了信心。甚至有人认为本来就不该化那么多的钱去搞什么洋务运动。徐思贤虽然被挤在洋务运动的外面,但他对洋务运动的一些非议,却很不以为然。怎么能以成败评定是非呢!光绪24年(1898年)的维新运动,没有等他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就以失败宣告结束了。但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单纯的搞军火,办工业,谋求自强致富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政治开明上有所建树才行。”这句话他是听进去了的。虽然这时他己经30多岁了,他还是去学了法律专业,希望在此后的开明政治中能够有所作为。但他从法律专科学校毕业出来仍旧找不到工作。他在生活上悠然自得,可是在社会地位上无权无势,自己感到在亲友当中有点抬不起头来。他指望进入官场,以改善他当前的处境。他把目光投向科举。自古以来做官的人不是都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吗!这时在新潮流下,科举已经被批判得摇摇欲坠了。但他还是去应了考试。

    徐思贤对满清政府一点芥蒂都没有,反映多民族大家庭和各阶级共同利益的洋务运动,他固然双手拥护,即使露骨的专制行为,他以与己无关而不置可否。他是一个很够格的大清顺民。但他连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却是满清政府不肯放过他。满清政府出于阶级私利,重重的打击了他。

    科举考试中有一项内容:要自述身世。他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可向人炫耀的先辈。于是他天真的把当“长毛”的老子情况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结果不仅没有捞到功名,反而得到了“不堪任用”四个字的批语,断绝了他进入官场的道路。这对他简直是晴天霹雳。但除了逆来顺受以外,他还有什么办法呢!他从此心灰意獭,整天不哼不哈,闲得实在无聊的时候,到茶馆里泡它一天。在这以后对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风暴,他一概不闻不问,他的心死了。

    他同他儿子关系破裂以后,他凭着他在宗族中辈份最大的资格,当上了宗族的族长。这时早已经是民国了,在沿海大城市中,宗族是没有什么权势的。他只是为操办春秋二祭,掌管着族产。他从中揩点油维持他晚年的生活。在沉默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2.自我奋斗

    父亲出生在1893年,这是一个产生伟大人物的年代。但在暴风雨中不是每一只禽类都能像海燕那样尽情高飞的。他一心一意想靠个人奋斗闯出一个局面来。但国家的地位和经济形势不容许他这样干,他得到的除了短暂的安居乐业以外,是接二连三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挫折,后来落到非向他早年最看不顺眼的人那里讨残羹剩饭吃不可的地步,最后同他上一代一样,在沉默中唉声叹气的结束了他的一生。

    父亲的青年时代是在形成五四运动的空气中成长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政治斗争。领导这场运动的左翼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很快投入工人运动进而成立中国共产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右翼在运动中也出过一阵风头。但他们看不起人民群众,也看不到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在哪里。他们没有多久就转向或者消沉下去了。遗憾的是父亲接受的是右翼的影响,这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父亲感受到了祖国的民族危机,他把发展铁路当作挽救危机,振兴祖国的关键的一着。他去天津投考,进了铁路学堂,学了铁道专业。从铁路学堂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津浦铁路的南段,先在符离集后转到浦镇工程处担任工务员。这时津浦铁路南段的大权操在英国人手里。洋人有洋人的一套办法。已经臭名昭著的中国官场势力,进不到铁路的圈子里来。在洋人的庇护下,父亲很有点趾高气扬,他看不惯官场的贪污腐化,也不满意有钱人的为富不仁,他立下志愿:一不做官,二不求人,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以后几十年的事实表明:他的志愿除了不曾做上过有实职的官以外,一样都没有达到目的。工程处里当家的英国人,他们名义上是工程师,实际上是单位的首长。父亲他们几位青年抱着救国救民满腔热情来修铁路,却大小事情都非听命于洋人不可,这是他们感情上很难承受的。再加上洋人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公事房里经常弥漫着一股等待火山爆发的气氛。他们在社会上听到的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而在工作岗位上却所有的人都要看着洋人的脸色办事,稍不留神便会惹出大事来。这种两重性的生活是非常不协调的。一天,为了一件琐碎小事,父亲被洋人训斥了一顿,一位同事还被洋人踢了一脚。这样的奇耻大辱怎么容忍得了。但一肚子的怨愤没有地方可以申诉。父亲决心无论如何不能再吃洋人这碗饭了。不吃洋人的饭,吃什么呢?这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在战争中放松了对中国侵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上海等地方民族资本主义很有一点兴旺发达的架势。他很想也当一个小老板,吃自己的饭,不再受洋人的气。他回到苏州老家向他母亲诉说在外边受到的种种委屈。父亲是我祖母的独生子,祖母决意全力支援我父亲,让他吃自己的饭,祖母调集了一切调得动的资金,还变卖了金银首饰,一共筹集到4000多块银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有了资金去干什么呢?父亲只会修铁路,这点钱修铁路自然是谈不上的。在当时条件下,各种可能性比较下来,只有办蚕桑农场还有可能。于是他找了几位亲戚帮忙,在苏州郊区木读镇上租下了严家花园的房子,一座蚕桑农场办起来了。一个学铁道工程的技术人员,对于养蚕是不懂的,经营上更是一窍不通,甚至产前产后有些什么环节也不甚了了。但在春天动手干的时侯,蚕茧的价钱怎么算法都是够开销的,利润也是令人兴奋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不吃洋人的饭了,却没有跳出洋人的手掌心。那时江南几家大的缫丝厂都是洋人开的,出口的丝价也操纵在洋人手里。这些洋人计算得非常精确,在蚕茧大量上市以前,把茧价提得老高,等到大量上市的时候,就把价钱压下来了。此外,农场的人工是雇的,桑叶是买来的。成本自然高于农家副产的蚕茧。父亲以不吃洋人的饭空欢喜一阵之后,愁眉锁上了额头,最后一个跟斗还是栽在洋人手里了。养蚕的后期,他含着眼泪把幼蚕倒入河中,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4000块银元的资本蚀得精光。偏偏在这个时候,在南通的那家纱厂倒闭了,祖母手中的股票变得钱不值。祖母受不了这一再的打击,就此一病不起,几个月之后离开了人世。祖父恨透了我父亲这个引起家破人亡的败家子。在这以后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闹脾气。矛盾逐步发展,终于导致两代人彻底的决裂。

    家庭破裂后,当朝奉的邻居便成为幕后的联系人。但他的同情是在我父亲一边的,所以联系是单向的。他有系统的把我祖父的情况告诉我父亲,却不把同我父亲有联系的消息通知我祖父。等到我父亲站住脚跟后,他还为提高我父亲在亲友中的地位出主意,让我父亲在苏州城内施舍米票。这种米票是一种石印的票据,凭票可向米店取得一定数量的大米。票上印有我祖母的头像,并注明是她的子孙为纪念她的阴寿而发行的。表面上米票是用来周济穷人的。其实它真正的目的是向亲友们显示:我父亲虽然离家出走,却是被迫的,他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斗争的矛头指向何处,是很清楚的。朝奉先生会出主意呢!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这段故事讲的是晚清时期徐思贤家族的经历,里面提到的南通纱厂、江南制造局这些工业元素,确实跟咱化工行当的历史有点关联。我试着从技术角度唠唠那个年代的工业发展:

1. **南通纱厂的化工需求**  
张謇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当时算纺织业龙头,虽然主攻纺纱,但漂白、染色这些工序都得靠化工。那时候国内还没合成染料,主要用天然植物染料(比如靛蓝)和进口洋货。碱液处理棉纤维去杂质也算早期化工应用了,可惜当时烧碱还要靠进口。

2. **江南制造局的军工化工**  
李鸿章搞的江南制造总局造枪炮需要火药,黑火药三大成分(硝石、硫磺、木炭)的提纯就是基础化工。1890年他们建了无烟火药厂,这玩意需要硝化棉技术,算是中国近代火炸药化工的起点。

3. **洋务时期的酸碱工业**  
当年搞军工急需硫酸(当时叫绿矾油),福州船政局1874年就建了铅室法硫酸装置,比天津永利碱厂还早40多年。不过产量低质量差,生产设备全靠外国技师把控。

4. **纺织业的化学短板**  
故事里徐思贤拿的纱厂股票其实暴露个大问题:直到1920年代,中国纺织业用的染料90%都是德国货。一战后德国断供,直接导致国内印染厂大规模停工,这才催生了后来的永明漆厂(天津灯塔涂料前身)这类民族化企。

5. **沙船运输的防腐技术**  
文中提到的沙船涉及木材防腐,当年主要用桐油+石灰的传统配方,直到1905年胶济铁路引进克鲁苏油(杂酚油)处理枕木,这才算近代防腐化工的开端。

那个年代搞工业是真憋屈,就像徐思贤的沉默一样——设备靠进口,技师聘洋人,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现在回头看,这些早期探索虽然坎坷,倒也给后来范旭东、侯德榜那代化工先驱铺了路。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7570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why218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2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3-31 12:12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