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生道路》连载①
作者简介: 徐以俊 1916.11.3-2011.12.21 高级工程师。江苏苏州人。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察哈尔军区制药厂厂长。1951年至195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化学制药学院学习。回国后,历任化工部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总工程师、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曾参加领导上海高桥化工厂和兰州石油化工厂的设计工作。 (本文由作者后人校对编辑)
序言 本书以一名工程师的经历中接触到的人和事,向读者们介绍作者探索人生道路的轨迹。 从上海到延安,以身许国,是人生道路上一次重要的决定,是十分关键的一着。但读者们可以看到,人生道路的探索,决不是可以一次完成的。人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每前进一步,都面对着歧路,需要进行探索、鉴别和作出判断。 本书前两章写了作者祖辈父辈三代人的一生。太公是太平天国的基层军官,19世纪60年代初,他曾叱咤风云,威震敌胆。兵败落难之后,虽然有条件可以过较好的生活,他却蔑视意外的横财,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祖父却占上了太平天国失败丢下的便宜,过上了悠哉游哉的生活,思想上远远地离开了他父辈的革命精神。在这种环境熏陶和出生的二代人,他们的目光似乎跳不出个人的家庭的圈子,他们企图回避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得失,追求个人出路。结果,祖父受到满清政府的打击,终生未能担任公职。父亲亲身经历了帝国主义的欺凌,还在五四运动中受到教育。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但他看不到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在哪里。他走了个人奋斗的道路,想靠个人的力量, “不吃洋人的饭”,并爬上资本家的地位。结果除了获得短暂的安居乐业以外,一年不如一年,一直落到在忧患中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三代先辈对作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祖国的现实决定了作者必须选择太公走过的道路。所不同的是中国有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不再兵败落难,而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三章写的是作者的童年。如同千千万万的老一辈人一样,祖国遭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蹂躏,人民过着逃荒和逃难的日子,使人认识到再也不能照老样子过下去了。 风光明媚的苏州是作者的故乡。那里有着众多的、闻名于世的园林和名胜古迹,被称作天堂。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在废弃的仓库里翻出了地主惩罚农民的木枷。地主不利用政权,而亲自野蛮地惩罚农民,这是很多年代以前的事了。可是这时仍然有人替那时的地主辩护,说什么:“这种枷比给死囚犯戴的重枷轻得多了。”岂不是形式上变了,骨子里一切如旧吗!由于经济发展,这时江南一带已经实行货币地租。地租的货币额是固定的,谷子的价格却是变动的。当遇上特大丰收的年份,谷价大跌,农民要交出数倍谷子。丰收年份发生卖儿卖女的惨事,就出在风光如画的地方,现在的青年们能想像得出来吗? 第四章的内容是作者在民族危机面前探索人生道路时所经历的种种曲折。 作者曾把祖国兴旺发达的希望寄托到民族资本家的身上,并把好几年的青春光阴耗费在实业数国运动之中。但祖国不能独立自主,靠实业怎能救得了国呢!而阶级矛盾又使人难以承受。乡村建设派是作者接触得比较深的一个改良主义派别。在人民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在国内斗争尖锐的时候,他们貌似中立,其实是帮敌对一方说话,怎能低估他们的有害作用呢?作者是摆脱了他们的干扰才投入革命的。 日寇大举进攻了。一支得不到共产党正确领导的自发的抗日宣传队,在国民党严重干扰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付出了血的代价。中国人的鲜血能让它白白的流淌吗?在到敌人后方去的一章中,专门写了一节作者参加共产党的经过。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个人哪怕有天大的本事,也只是一个人,能有多大力量。只有参加共产党,才能使自己成为改朝换代伟大事业中的一名战士。
第六章写作者到华北参加游击战争,虽然人生地不熟,却由于受到人民的拥护,也能够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自如地游泳。作者参加过的战斗不多,但赶上的几次都是很有名的战役。 真假李逵一节揭露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的一幕。
第七章介绍作者在敌人后方参加办工业的艰苦卓绝奋斗又令人神往的几个片断。连同以后的几章的内容,作者经历了在敌人后方战争环境中办工厂,解放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工厂,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些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祖国在艰难中和在繁荣发展时期的各种不同情况,值得向读者推荐。文中也提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供读者们思考。
第八章中介绍几位互不相同的人物。为了让他们更鲜明地展现出来,提出来单独写了。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老红军张兴中同志对作者的教育。如他讲:“打不中要害,休息个把月再干。”“打中了要害,没有办法了。只好去见马克思。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的事业是千百万人的事业。你们不是都来了吗!你们会接着干下去的。我没有什么要顾虑的。”他不仅带领作者接受了战火的洗礼,还教作者怎样做人。
潘志寰同志是早年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他虽然是作者的岳父,却在亲属中收集不到多少他活动的材料。其实这是正常的。作为祖国黎明前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在敌人血腥屠杀政策面前,承受着牺牲和种种危险,而他们作出的贡献却总是不为人知的。作者想借这一段短文表示对千干万万的地下工作者无限的缅怀。老同学一节记录了一位虽然同情革命,却害怕斗争,更怕革命连累他个人,一心一意的追求自己荣耀的前途。结果落入别人的怀抱,处于危险的境地。幸亏祖国解放了,没有向更坏处发展。又一位人物一赫运古,他本来是旧社会的一个花花公子,当被民族敌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接受了全民抗日的主张,和我们在抗日根据地共同奋斗。但他人虽然来了,他的心却没有来。他始终不肯同他放高利贷的家庭脱离关系。在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发人深思。
第九章介绍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以亲身经历叙述国民党挑起内战,又怎样从张牙舞爪走向失败。
第十章的内容是叙述取得战争胜利以后,从事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样样事情要从头做起的艰苦奋斗。
第十一章记录了访问四个国家的见闻。50年代的苏联,已经治好了战争的创伤,人民越过了小康生活的底线。那时有人讲“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有一定依据的。但那时中苏两国既是同盟友邦,在一些问题上又有不一致的见解。作者没有专门的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只是实事求是地向读者报导所见所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分歧。
在三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作者赞扬了他们政府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里和各企业良好的服务精神。特别是他们把帮助顾客解脱困境当作他们服务的重点。而这种困境往往是顾客的责任造成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作者也举例叙述在那边受到的压力。他们可以把技术秘密告诉你,甚至还可以帮你仿造他们的产品。但你还是得有求于他们。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力量,他们不怕你的竞争。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如果不在科学研究上奋起直追,我们将永远地受人制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啊!
第十二章叙述了祖国发展中的一次挫折—一大跃进运动。第十三章讲的是十年内乱的情景。 第十四章是通过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说明祖国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最后报导了经济改革中的喜讯。这是全国第一家特大型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它的经验值得引起读者们注意。 希望读者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作者 199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