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9-16 07:25:23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攻克精馏难题
上海设计院电子计算组的几个计算机新兵,各人在计算练习课题、熟习计算机编程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化工设计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路向。首先是从化工设计各专业中急需解决的繁复计算课题入手。根据各人不同的专业特长,有选择土建框架力学分析计算的,也有选择压力容器壁厚计算的。这些课题,计算方法已经定型,用电子计算机可代替设计人员繁琐的手工计算,但对提升设计水平并未起到关键作用。潘鸿根据自己化工专业出身的特点,决定主攻化工设计的核心----化学工程。
当时世界正值电子计算机从军用向民用普及的关键时段,世界化学工程的精细化成为时代潮流,化工过程的电子计算机模拟分析作为一项新技术正在兴起,石油化工是这一新技术的演兵场。
潘鸿开始寻找主攻课题的方向。如果从一些计算方法较成熟的传统课题入手,会较容易取得成果,风险也较低,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内化工设计的水平。想要紧跟世界潮流,直接闯入化工过程模拟分析领域,这对国内化工设计的发展当有大贡献,但是难度很大,一旦攻不下难关,对个人来说就磋跎岁月,失去了做出成绩的机会,会成为设计院内探索计算机应用的落伍者。不过,时代的召唤没让他考虑个人的得失,世界化学工程的大潮流必须努力跟上。环顾国内同行,自己的条件得天独厚,知难而上,勇啃硬骨头,舍我其谁,成败利钝,置之度外可也。
潘鸿选定化学工程中至为关键的复杂精馏过程作为主攻方向。精馏是将多组份混合物中各组份分离为单一组份的化工过程,精馏塔是石油化工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主体设备。在化工设计中必须精确掌握各组份在精馏塔内的分布情况,从而正确实施分离操作。过往常规的图表计算法已远不能适应设计需求。但当时世界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化学工程时日尚浅,精馏过程的多种新算法都在摸索验证阶段。就基本原理而言,精馏过程是物质平衡、汽液相平衡和热平衡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精馏过程的计算也就是求解这三大方程组的复杂过程。一般的思路是先逐级计算物质平衡和汽液相平衡方程,然后再逐级计算热平衡方程,回过来再用热干衡校正逐级计算,多次重复以求数据收敛得出结果。
这样的逐级计算法常常很难收敛,算法并不可行。也有研究用矩阵法的,就是先假设温度序列,然后将三大方程组列成矩阵,用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方法计算结果。但这类矩阵算法计算量大,也未能解决数值收敛问题。1966年一位华裔工程师在美国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精馏的三对角线矩阵》一文引起潘鸿的注意。文章所介绍的用于计算炼油厂精馏塔的方法雏形,提出了用”松弛迭代法”解决计算过程数值收敛的可行性。文章虽然与石油化工的精馏计算有很大的不同,但专业的直觉告诉他,这必将是日后化学工程精馏计算机算法的新途径。于是以此为目标,研究、深化使之能用于乙烯装置的分离流程。潘鸿详细翻译了全篇文章,刊登在上海设计院的内部期刊上向业界推介,进而把它完善成可供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物系使用的通用算法,引起同行业的关注。这一算法也是后来国内外各主要化工模拟系统所采用的精馏塔算法。
随后再突破乙烯物系等多组份系统的汽液相平衡和热平衡,把这些物性算法成功揉合到精馏矩阵算法之中。开发工作初战告捷,潘鸿撰写论文《三对角线矩阵法计算带中间再沸器的精馏塔》再次在内部期刊上向外推介。1974年6月,化工部在河北保定召开《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座谈会》。化工设计、研究及高等院校等38单位57人与会。这是化工设计系统第一次全国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经验交流会。潘鸿的论文在大会上作为技术报告专场宣讲,引起国内化学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论文被推荐到1974年8月《全国计算机技术经验交流会》,作为石油化工设计方面计算机应用成果及文献资料参加展览。
解决精馏过程的电子计算机算法,无疑是推开了化学工程领域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大门,引来了化工设计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