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楼主: farita96
收起左侧

听化工设计行业老前辈讲过去的故事-化工模拟攻关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发帖际遇]: zhangjun8369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3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你的故事。
[发帖际遇]: 依然茹风 乐于助人,帮助不愿意过马路的老奶奶过马路,奖励 9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攻克精馏难题  

上海设计院电子计算组的几个计算机新兵,各人在计算练习课题、熟习计算机编程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化工设计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路向。首先是从化工设计各专业中急需解决的繁复计算课题入手。根据各人不同的专业特长,有选择土建框架力学分析计算的,也有选择压力容器壁厚计算的。这些课题,计算方法已经定型,用电子计算机可代替设计人员繁琐的手工计算,但对提升设计水平并未起到关键作用。潘鸿根据自己化工专业出身的特点,决定主攻化工设计的核心----化学工程。

当时世界正值电子计算机从军用向民用普及的关键时段,世界化学工程的精细化成为时代潮流,化工过程的电子计算机模拟分析作为一项新技术正在兴起,石油化工是这一新技术的演兵场。

    潘鸿开始寻找主攻课题的方向。如果从一些计算方法较成熟的传统课题入手,会较容易取得成果,风险也较低,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内化工设计的水平。想要紧跟世界潮流,直接闯入化工过程模拟分析领域,这对国内化工设计的发展当有大贡献,但是难度很大,一旦攻不下难关,对个人来说就磋跎岁月,失去了做出成绩的机会,会成为设计院内探索计算机应用的落伍者。不过,时代的召唤没让他考虑个人的得失,世界化学工程的大潮流必须努力跟上。环顾国内同行,自己的条件得天独厚,知难而上,勇啃硬骨头,舍我其谁,成败利钝,置之度外可也。

潘鸿选定化学工程中至为关键的复杂精馏过程作为主攻方向。精馏是将多组份混合物中各组份分离为单一组份的化工过程,精馏塔是石油化工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主体设备。在化工设计中必须精确掌握各组份在精馏塔内的分布情况,从而正确实施分离操作。过往常规的图表计算法已远不能适应设计需求。但当时世界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化学工程时日尚浅,精馏过程的多种新算法都在摸索验证阶段。就基本原理而言,精馏过程是物质平衡、汽液相平衡和热平衡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精馏过程的计算也就是求解这三大方程组的复杂过程。一般的思路是先逐级计算物质平衡和汽液相平衡方程,然后再逐级计算热平衡方程,回过来再用热干衡校正逐级计算,多次重复以求数据收敛得出结果。

    这样的逐级计算法常常很难收敛,算法并不可行。也有研究用矩阵法的,就是先假设温度序列,然后将三大方程组列成矩阵,用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方法计算结果。但这类矩阵算法计算量大,也未能解决数值收敛问题。1966年一位华裔工程师在美国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精馏的三对角线矩阵》一文引起潘鸿的注意。文章所介绍的用于计算炼油厂精馏塔的方法雏形,提出了用”松弛迭代法”解决计算过程数值收敛的可行性。文章虽然与石油化工的精馏计算有很大的不同,但专业的直觉告诉他,这必将是日后化学工程精馏计算机算法的新途径。于是以此为目标,研究、深化使之能用于乙烯装置的分离流程。潘鸿详细翻译了全篇文章,刊登在上海设计院的内部期刊上向业界推介,进而把它完善成可供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物系使用的通用算法,引起同行业的关注。这一算法也是后来国内外各主要化工模拟系统所采用的精馏塔算法。

    随后再突破乙烯物系等多组份系统的汽液相平衡和热平衡,把这些物性算法成功揉合到精馏矩阵算法之中。开发工作初战告捷,潘鸿撰写论文《三对角线矩阵法计算带中间再沸器的精馏塔》再次在内部期刊上向外推介。1974年6月,化工部在河北保定召开《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座谈会》。化工设计、研究及高等院校等38单位57人与会。这是化工设计系统第一次全国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经验交流会。潘鸿的论文在大会上作为技术报告专场宣讲,引起国内化学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论文被推荐到1974年8月《全国计算机技术经验交流会》,作为石油化工设计方面计算机应用成果及文献资料参加展览。

    解决精馏过程的电子计算机算法,无疑是推开了化学工程领域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大门,引来了化工设计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潮。

[发帖际遇]: farita96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段的化工计算机化的发展史
[发帖际遇]: kyr 成功加入五毛党,回帖一个奖励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业内最牛的设计院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分享。
[发帖际遇]: whng 捡到一块切糕,卖给了小马,赚了 7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向前辈致敬!
[发帖际遇]: hawbiao 成功加入五毛党,回帖一个奖励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是一个系列的故事,曾在博客上看到过这个介绍,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博客的本人?

点评

本文作者原创,老爷子现在长居澳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9-17 22:09
[发帖际遇]: isweiguo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5 个 韶华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发帖际遇]: 天使不长毛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1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发帖际遇]: chuqinglh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2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子的事,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发帖际遇]: lumbricus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向前辈致敬!!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发帖际遇]: AlexCui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3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发帖际遇]: 虫子 成功获得红包 9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isweiguo 发表于 2019-9-17 11:13
这应该是一个系列的故事,曾在博客上看到过这个介绍,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博客的本人?

本文作者原创,老爷子现在长居澳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半导体提纯力挽狂澜  

在70年代初,上海医工设计院电子计算机应用上先行一步的名声在化工设计行业中逐步传播开去。潘鸿凭借新编的精馏塔系模拟程序已开始能计算一些工程实例,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他应用精馏程序真真正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第一个课题却不是自己设计院的化工医药设计项目,而是外面慕名而来寻求支持的电子业半导体原料高纯度精馏系统的计算问题。这得要从国内当时的半导体业发展的大形势说起。

20世纪中叶,世界单晶硅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和硅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引起了新一轮的电子工业革命。当时我国受到外国的技术封锁,半导体产品和技术的开发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奋力追赶。1965年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国家要求大力制造速度更快功能更强的新型电子计算机。

当时潘鸿他们到华东计算所使用计算机已有多年,与计算所的老师和技术人员都比较熟悉。闲谈间察觉到计算所研制新型号电子计算机的计划遇到最大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足够合格的基础电子组件。即便是最简单的晶体管,国内生产也常常供不应求。原因是生产半导体组件的原材料杂质超标,纯度达不到要求,以致制造出来的半导体组件参数多不合格,大量废品,而且是越来越严重。

国防项目急需更先进的新型号电子计算机。计算所要制造新的计算机,就需要大量合格的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元件厂要生产合格的元件,就需要原料厂提供合格的半导体硅的原料。而近期原料厂却常常拿不出合格的产品,原因是产品纯度不达标。原料生产环节出了问题,厂方所受压力不言而喻。没有办法,元件厂甚至只好硬干,用明知不合格的原料照样生产,在大量次品的晶体管中逐粒筛选,剔除不合格的产品。但问题是情况越来越严重,元件厂到后来已不是剔除废品,而是在大量次品中挑选合格品。不惜代价,大量生产,以至是百里挑一,也必须拿出产品来,因为是国防科技急需。情况实在令人揪心。

国家国防科工委责成原料生产厂尽快解决产品的纯度问题。那时虽是”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但要解决这类技术难题还是要请出那些不久前仍被批斗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于是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的曹国琛工程师临危受命。曹国琛是一位资深的工程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专长高纯金属及半导体材料冶金。业务精湛,1965年就曾获得国家发明奖,是研究所生产高纯度硅材料的技术支柱,他对上海电子器材厂的这套生产装置可谓了如指掌,但近年他已是靠边站下放劳动了。

半导体硅原材料的提纯设备是一组精馏塔。多种组份的粗原料就是通过精馏过程除去其中的杂质元素,使之成为合格的高纯度的硅材料。这组精馏塔已正常运作多年,都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出问题是最近的事。接受任务后曹工到装置现场考察,发觉问题并不简单。因为装置长时间正常运作之后出现问题,熟练的操作人员必已想方设法寻求解决,问题没起色必是顽疾、难题,不可能指望轻易地手到病除。能否找到顽疾的症结并无把握。如果自己投入一段时间后仍不能改变,那有损自己的声誉甚至引至批斗是事小,拖延国防工业发展则事关重大。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从来是他的人生信念。现在国家有需要,半导体器材供应链断裂的情况必须立刻改变,刻不容缓责无旁贷,个人荣辱、成败利钝自当在所不顾,只有挺身而出,奋力向前。

在对装置操作进行一系列尝试探索之后,情况依然没有起色。由于惧怕问题不能解决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几个指派和他一起攻关的年青人都相继找借口退出了。曹国琛独力支撑,退无可退。祖国在召唤,他只能奋而前行,义无反顾。曹国琛意识到需要引用新的科技去分析提纯装置内的精馏塔操作,上海医工设计院开展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精馏过程的讯息给他带来启发。1973年2月,曹国琛开具上海电子器材厂向医工设计院请求技术支持的介绍信,预先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国防科工办盖章背书”请协助解决”,然后找到南京西路的医药工业设计院。当时是文革时期,国防项目至高无尚,市革委会国防科工办背书的介绍信是有很强的指令能力的。

当时设计院的工作没在正常轨道上,徐院长早已靠边站和被调去筹备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了。曹工程师找到设计院项目计划主管,简单说了一下是中央直接抓的国防项目,想找你们帮忙解决半导体原料提纯生产中的精馏塔电子计算问题。计划主管知道院内研究化工工艺计算的就是潘鸿,随即打电话通知他上来征询意见。

根据曹工的介绍,潘鸿表态可以一试,但需要一段时间,要求院方保证正常工作条件,不受其他任务干扰。计划主管请示了设计院革委会头头,头头认为能给国防科工项目效力是好事,就将任务交给了潘鸿。事实上那时在设计院就只有他在从事精馏过程的电子计算机计算,甚至在国内也是独此一人。

[发帖际遇]: farita96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1 个 韶华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硅是当时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要求高纯度优质的原材料硅。为了制取高纯度硅,去除其中的硼、磷等有害杂质,原料的提纯通常是采用精馏法。将含量约92%的三氯氢硅经4个精馏塔提纯至近乎100%纯度的产品,其中的碳、硼、磷等杂质元素要低于十亿份之一的PPB级。精馏过程传统的图表算法不可能计算PPB级的精馏问题。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就是要对4个精馏塔的塔高和处理量作多方案的筛选计算,逐一对比,从而找出导致杂质除不干净的原因。这在当时的化学工程中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当时,潘鸿在矩阵法计算精馏塔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对这次接受三氯氢硅精馏项目基本已有把握。

曹工向潘鸿交代了这个精馏系统的大概情况,希望能借助电子计算详细分析塔内杂质的分布情况,从而找出残留杂质的原因。潘鸿也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建议编写一个独立的程序,专门计算这一问题。寻求三氯氢硅物系的物性计算式、建立数学模型、编制程序上机计算都是潘的事。至于装置所在地及其上下游的情况等他们是绝口不问不谈的,这是机密。中国半导体材料供应链出现问题本身就是重大的国防机密,对机密不闻不问是参与涉密项目的惯例。潘鸿他们在初到华东计算所使用计算机时就有了这个习惯。计算所X-2机上当时用机的大户是代号叫”五班”的国防单位。那时用机时间是争分夺秒的,时间快到,前面的使用者尚未下机,后面的即已进机房做准备工作,以便能在前者退场时马上接上。但是如果前面是五班在计算,那别人是绝对不能进场的,必须等到他们完全退出机房以后,才能进去操作。还有最忌讳的是遇到他们在操作台上遗留有物品,笔记本草稿纸之类,那是绝对不能碰的,必须立即通知机房管理员来取走送还他们。其他人若不小心多看一眼就会有大的麻烦。这是保密规定,不问为甚么,坚决执行就是了。对于曹工那边的情况潘鸿亦采用类似方法对待,除了与计算有关的问题以外,不谈其他。

这次半导体原料杂质超标问题向医工设计院寻求技术支持,是对医工院电子计算的一项重托。曹工在得到潘鸿的支持后信心大增,期望在经多组操作参数模拟计算后能寻找到保证产品纯度的操作条件。在课题的协作中,曹工与潘鸿虽然辈份不同,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合作愉快。曹提供希望计算的各种精馏塔设计操作参数案例,潘则按需求调整程序和输入数据,再用计算机计算各塔内逐板组份分布,得出结果后告知他来研究商定下一轮的计算方案。这样反复进行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考虑到曹工那边的保密要求,每当计算的出结果,潘即打电话通知曹,请他到设计院来分析研究。曹工虽是长辈,但从无怨言,十分理解。这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间的默契,很真诚的。

经过很多方案的计算对比,他们慢慢意识到按常规的改变设计和操作参数的办法对提高产品纯度并无帮助。因为在理论上原有的设计参数已经能够稳定地实现对杂质的分离,调整操作参数解决不了现时出现的问题。时间在一天天过去,事情陷入了僵局,两人开始焦急起来。一次计算完一批算例,面对着几组计算结果,都说明现有装置理论上是能够有效分离杂质的。情况又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碳磷硼不是已经分离干净了吗?”
    “理论计算不是一再证明纯度能够达到了要求吗?”
    “以前装置的操作不是一再证明它能够除去这些杂质吗?”
    “后期操作时杂质怎么又除不掉了呢?”

一连串的疑问,似是无解。两人相视无语,都在凝思。突然,一个新的想法闪现:
“装置产品中的杂质是不是可能另有来源呢?”
“它更像是在正常提纯后再次受到污染。”
“如果合格品是在出口管道处被沾污,那么理论计算是反映不出来的。”
……

曹工敏锐地调整了思路。考虑到装置新装时能得出合格产品而用旧了产品纯度每况愈下的实际情况,他设想,精馏合格产品很可能是被杂质再次渗入,找到杂质的渗入点就能证明这一点。

装置中的精馏塔部件和管道都是由优质不锈钢制造的,制造时不锈钢材都经过表面钝化,保证钢材内部的微量硼、磷、碳元素不会迁移到精馏物料中。但是,如果不锈钢表而钝化层被磨损,那就不能保证设备材料(不锈钢)中的微量硼、磷、碳元素不会从塔体及管道壁处迁移到液体产品中,从而形成二次沾污。

思路豁然开朗,曹工立即返厂对原有设备作仔细检验,特别是产品出口管道及接合处。经目测和显微检测,曹工终于找到了设备内壁金属表面钝化层破损的证据。而这些破损点正随着设备的使用而日渐增加,金属内部的有害元素就是通过这里迁移到产品材料之中。这些杂质不是通过改变精馏塔系统的工艺参数所能除去的,必须更新设备来解决。问题找到了,曹工给潘鸿送来了一组精馏塔结构数据和操作参数数据,要详细计算模拟结果以用作新装置的设计依据。

新装置仍旧采用2组精馏塔,每组2塔串联,精馏塔系和管道仍是用不锈钢制作,再增加喷涂聚四氟乙烯内衬,彻底隔绝了三氯氢硅物料及成品与不锈钢的接触。生产单位立即更换全新的精馏设备,果然稳定地生产出合格的半导体材料,解决了国家半导体产业链的燃眉之急。曹国琛和潘鸿都如释重负,舒了一口气。

问题解决了,任务完成了。没有庆祝,没有宴会,他俩都是当时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不是响当当的工人阶级,没有人替他们请功,但这无损他们的欣慰和满足。总结这一课题,在1973年9月,曹工以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和上海电子器材厂的名义,写下了《三氯氢硅精馏工艺参数的研究》和《提高多晶硅质量的工艺探讨》两份学术报告。铅印的,有两三百页的篇幅,很是隆重的,可能是因为要上报中央吧。潘鸿也将他的数学模型部份写成学术论文《三氯氢硅连续精馏工艺的计算机计算》,发表于化工部设计系统的内部刊物《炼油化工设计电子计算》1974年1期中。那时是文革时期,写学术论文的少之又少。但这一课题的解决对其他人是会有参考价值的,应该记录下来。

曹工将他写的学术报告送潘,算是留个纪念吧。并问潘有没有兴趣到新的精馏装置去看看。潘问: “方便吗?” 他说当然可以。其后他们一起到装置那里转了一圈,看看谈谈。全程都只是他们两人,曹好像并没有将潘引见给单位内的其他领导。或许,他这次领潘去参观完全是自作主张,是没有请示过领导的。免添麻烦,大家心照不宣吧。

关于曹工和潘鸿协力借助电子计算机成功解决半导体硅材料的杂质问题这一项工作,当年和事后似乎都是渺无声息,但它的深刻意义事实上并未被遗忘。在1999年编纂的《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志》上,就有这样的专门条目记录: ”上海电子器件厂与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协作,研究影响硅多晶质量因素,用计算机计算杂质在三氯氢硅精馏塔的分布情况和所需的理论塔板数;提纯三氯氢硅用的不锈钢精馏塔改用内衬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成绩”。到1988年,曹国琛撰写论文《用计算机模拟三氯氢硅精馏塔还原硅多晶中硼磷碳含量变化》,代表中国参加1988年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硅材料会议,以化学工程问题的形式将这一成果公诸于世。论文内容的主体就是当年潘鸿创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结果,改写自他当年的论文。这一数学模型经历15年之后仍能代表中国硅材料先进科技登上国际学术会议的殿堂,显示了这一科技成果的超前性。

由于行业不同,课题结束后潘鸿和曹工再也没有机会联系。在”亲密”交往的大半年时间里,他们都从未谈过一句课题以外的话。这是文革年代知识分子的共知,任何不当的言词都是可能会牵连出一长串不必要的麻烦的,会干扰工作环境的。然而,曹工的儒雅风范,他的渊博学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清晰存留在潘鸿的记忆之中。

曹国琛后来任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1991年上海市劳动模范,199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上海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为发展中国的半导体硅材料、高纯度合金冶炼技术、国防工业材料做出了显著成绩。1987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是一位很值得人们尊敬的学者。典型的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院士桂冠的”三无”学者。曹国琛和潘鸿二人携手技术攻关时,曹46岁,年富力强,潘30出头,初出茅庐而已。曹工后于2018年12月去世,享年91岁。一位对国家有贡献的学者,后人会永远怀念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4-12-29 22:13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