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9.2 矢志不移 许志宏
按照化工部规划院的安排,《流程模拟攻关会战》是由”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站”和”化工工艺技术中心站”一起牵头组织的。化学工程中心站在化工部六院,地处西安咸阳,联络不便。化工工艺中心站在北京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就在部规划院身边,上传下达较为便捷,因此领导小组的碰头会多在规划院进行。部化工设计院分管这项工作的是许志宏和万学达。
许志宏,1952年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63年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叶渚沛院士。
叶渚沛,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0年辞去国联要职回国报效,任重工业部顾问。同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任学术秘书。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1954年~1957年期间先后被选为第二届与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该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叶渚沛知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上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考虑,并始终关注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他不断地提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课题的意见和建议。他在科学理论上很有造诣,倡导氧气转炉炼钢、重视保护包头稀土资源等,为我国冶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叶渚沛早在1963年就提出在化工冶金研究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建议,卓有远见,极具前瞻性。
“文化革命”打乱了国家化工冶金前进的步伐。叶渚沛失去了宝贵的工作时间。个人的灾难没有使他产生过多的忧虑,他一手创建的、曾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化工冶金研究所被全盘否定,缩编成了一个生产半导体的小工厂,这使他日夜难眠。眼睁睁地看着我国与先进工业国已经缩短的距离,又越来越大了。他的心沉浸在无比痛苦之中。叶渚沛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于1971年3月3日,毅然拿起了笔,上书毛泽东主席,反映我国科学事业遭受的严重破坏;要求保留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科研性质;要求给他本人继续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机会。他那颗炽热的心,跃然于纸上:
“我坚信对祖国发展着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够做一些有价值的贡献。……您能够理解一个年近70、只剩下不多几年工作时间的人,对浪费最后的生命所感到的痛苦。为祖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就是我的生命,剥夺我在自己专业内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导研究的机会,我就等于活着的死人。”
他,万万没有想到,上天给他剩下的工作时间不是几年,而是只有很少的几个月了。凶恶的癌细胞在迅猛地吞噬着他的躯体,他自己毫无察觉,依然拼命地工作。在症状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经家属一再催促,才不得不去医院。医生立即要他住院治疗。在赴医院接受治疗前,他强忍病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篇论文。他对身边人说:
“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这一去,或许再也回不来了。”
就在这一年的11月24日,怀着对祖国科学与建设事业的深情眷恋,叶渚沛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在病榻前,当孩子们看着他日益消瘦的面庞,曾问他对50年代回国是否感到后悔,叶渚沛回答说:
”我的命运就是与新中国连在一起的。在美国,我感到我的工作只是给美国社会增添财富,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不,我不后悔,……回国报效是我人生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
后来,人民日报有一段述评,阐释了叶渚沛先生的家国情怀,读来教人动容的:
“爱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把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有时候就需要放弃个人荣誉、牺牲个人利益,这需要奉献精神。长期以来,科学研究“西强我弱”,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大多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进入一流科研团队、跟随引领前沿的导师,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许多在海外深造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来说,是留在国外、享受一流科研资源,最终个人功成名就;还是回到祖国、白手起家,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利益?这是一个艰难抉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科学家怀揣拳拳报国之心踏上归途,有的甚至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他们选择离开国外世界顶级科研舞台,是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跻身世界科学强国行列。科研中的奉献不仅仅是荣誉和利益的牺牲,有时甚至要用生命与时间赛跑。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在身患重病赴医院接受治疗前,强忍病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篇论文。他对身边人说:“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这一去,或许再也回不来了。”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支撑起大国科技崛起的筋骨,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
许志宏,叶渚沛先生的门生,叶先生学术思想的优秀继承人。早在1955年,他被委派随同来华帮助制订中国科学发展规划的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做记录员,使他有机会对国家的重工业和能源工业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60年代初期,叶渚沛院士就提出在化工冶金研究中采用计算机的建议, 设想如何为我国过程工程科学的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当时有些人不理解计算机与化工冶金研究之间的关系, 但许志宏却牢记心中。他长期从事化工冶金的物理化学、工程化学及在这些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文化革命”期间化冶所缩编,他到了化工部化工设计院任技术室副主任,从事化工情报工作。不久,叶先生逝世,悲痛之余,他紧记先生要在化工冶金研究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嘱托,决心继承先生的遗志,努力实现先生生前的夙愿。
他利用在设计院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外文献资料,对实施化工冶金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主编了“化工流程图集”一书。后来遇到化工部开展《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并受命组织和主持攻关会战工作。这应是依托化工部直属设计院实现开长电子计算机应用抱负的大好机会。
当时国内十年动乱刚刚平息,岂料北京石化部化工设计院又起搬迁去大庆的风波,到那里组建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这是石油化学工业部做的决定,原化工部领导也无法抗拒。大庆地处东北,气候严寒,一年要背九个月的老棉袄,生活艰苦自不待言。但问题的关键不只是这一点。大庆地处偏僻,远离大城市,周边并无科研单位,设计人员到了那里,资料缺乏,科技信息不畅,形如科技孤岛,接触不到新科技,设计水平就不能提高。这样一个布局,对设计院震动极大。
北京设计院的工作环境日趋恶劣,人心浮动。但对于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工作,化工规划院冯院长仍非常重视,多次催促落实。参与会战的外地几位同行,对北京同事的命运尤为关心,毕竟,多年的技术交往在他们之间已建立一种特有的情谊。信件往来中多有问及。一次潘鸿向许志宏问起这件事,许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感谢您对我们命运的关怀。我们这几个人,在惊滔恶浪中仍在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远方同志们的关怀。让我们在不同岗位上,共同向一个目标前进。”
的确,这般决定不是低层技术人员所能干预的。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国外化工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浪潮正在快速掀起,为了国家的化工事业,紧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他们的责任。无论周围是怎么无心工作,无论个人是如何前途未卜,攻关会战的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信念: 排除万难,努力工作,义无反顾。
鉴于化工设计院要迁往大庆,到了那里只能是附属于大庆油田的设计单位,对全国的化工设计单位失去了影响力,不再具备引领全国化工技术潮流的能力,许志宏自己原先的想法就不可能实现,抱负必将无法开展。此时化冶所正恢复编制,他冷静地分析形势,衡量再三,知道只有重返中科院化冶所才有可能实现叶先生的嘱托。于是,在77年乙烯计算会议之后,未等到流程模拟攻关会战工作会议正式召开,许志宏就已离开化工设计院返回化冶所了。
许志宏虽然离开化工部,但仍很关心攻关会战,会战组多次重要会议他都有出席。1978年许志宏回到化冶所后,立即建立计算机应用研究室,自己当主任。开展计算机在化学、化工、冶金中的过程模拟、化学化工数据库的研制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叶渚沛生前的夙愿。1986~1991年许志宏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组织创建了一些新的领域。如:能源、生物工程、环境等新课题。这些工作为研究所针对国家科技发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卸任后,他继续从事计算机化学、化工、冶金等方面的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了一系列国家、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00年退休后,仍心系祖国的科学事业和人类共同进步的高新技术,把目光转向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如能源与环境方面。
许志宏长期从事化工冶金的物理化学、工程化学及在这些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研究。在学术上重视应用基础研究与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相结合。在为我国的化工冶金技术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 注意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是我国计算机化学和计算机化工两个二级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和他的团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着译着6部。在2006年国际科学数据大会上,获科学数据(CODATA)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于2006年在第20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学术会议上这样评价许志宏:
“自从1984年中国科学院代表中国加入CODATA以来,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数据活动而努力奋斗。许志宏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为了CODATA事业,兢兢业业工作了20年,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是国家对许志宏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化学化工系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的表彰与肯定。
许志宏曾任中科院化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明奖化学化工组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分组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刊物的开创人之一,该期刊曾获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部化工设计院分管攻关会战的另一位是万学达,国内化工自动控制专业元老。他在会战中主要负责与规划院领导的上传下达,并不参与具体的程序编制。但他的自控专长对会战成员的专业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万学达,1949年金陵大学毕业,50年代初任职重工业部设计院,当时设计院还没有过程自动化专业,1955年,苏联派仪表专家塞维叶夫到北京,根据苏联专家建议,设计院由工艺、电气和机械三个专业抽调技术人员,在动力科计器组的基础上组建自动控制科,万学达是首任科长。1957年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清华大学创办自动化进修班,这是我国自动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国自动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种子”作用,有人称它为我国自动化行业的“黄埔军校”。它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班,为期一年半。学员主要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设计院所等。万学达是五班班长。
潘鸿初到上海设计院是被分配到自控组,很早就知道自控元老万学达的名字,因为很多自控安装标准图上都有他的签名,没想到真正见面是在流程模拟会战之时。
攻关会战的任务是编制化工过程各单元的模拟计算程序,参加者多是化学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编程专业,了解电子计算机结构的人很少。万学达专长自动控制,对于意见的上通下达很有帮助。潘鸿大学读的是化学工程,毕业后搞过两三年自动控制,而又能自己编写程序,一人横跨三个专业,工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许志宏离开后会战的联络工作多由万学达牵头。78年春节前,北京化工部化工设计院搬迁大庆一事原本大局已定,设计院的人事关系和工资等都已转到大庆。预计春节后可能就要部署搬家的事了。到1978年2月,五届“人大”决定恢复了化学工业部,化工部领导立即撤销了从化工部设计院抽调去大庆组建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的决定,设计院留在北京改名化工设计公司。设计院不搬了。院内人心安定下来,工作逐渐回复正轨。
在工作困难时期,规划院领导仍然很关心攻关会战的事,78年2月6日万学达在给潘鸿的信中的一段内容印证了这一点:
“去年年底南京设计会议后,规划院冯院长对化工流程模拟系统非常重视,几次催促赶快开展这项工作。规划院准备在3月上旬召集主要参加单位开个专门的工作会议,讨论确定总体方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作法,组织攻关会战。你们在流程模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不少经验体会,等三月开会时将很好地向你们学习请教。”
万学达1979年任化工部化工设计公司副总工程师。后任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