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8.4 热力学双雄 郭天民 朱自强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设计中极为重要,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对化工热力学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化工热力学领域有卓见的专家教授,无不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北京石油学院郭天民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郭天民,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他曾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53年任教北京石油学院,一直从事化学工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献身于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与科技事业。
70 年代,全国各大院校兴起了“开门办学”潮。郭天民到上海浦东高桥化工厂工作8年,受聘为厂技术顾问,协助解决了乙烯车间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这期间,他开始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研究工作。高桥化工厂的6750吨裂解分离装置早年就是医工设计院设计的。厂方技术资料和国外期刊都比较欠缺,郭天民常来设计院收集资料和技术交流。当他得悉医工院在电子计算机应用已先走一步时,大感兴趣。1975年7月,郭天民会同胡上序、李再琮三位老师与潘鸿首次深入交流,开始了与潘鸿的频繁面谈和书信交流。
郭天民学术造诣精湛,思维敏锐,处事干练,他们的交流在75、76年间最为频繁。从石油气分离计算到极性系统的气液平衡计算,交流广泛而深入。对于喜好研究学问的人,能遇到可以深入探讨高难度课题的同行,是一种难得的享受。77年8月,两人都出席了化工部在上海金山举办的《乙烯工程电子计算交流会》。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热烈的学术切磋,百家争鸣,场面感人。事后,一位与会者曾在给潘鸿的一封信中谈及会议的情况,很值得回味。
“遥想金山乙烯电算会上,君与郭天民、萧成基大师纵论二元交互因子实义与动能,我辈在旁听出耳油。岂料1990年赴美,聆听鼻祖普劳斯尼茨谈此题与阁下无异! “
1982 年秋,郭天民应美国普度大学化工系著名化工热力学专家赵广绪教授的邀请,前往普度大学参加有关煤液体高压相平衡模型化的研究。并着力于当时化工热力学前沿性课题:将状态方程扩展应用于强极性非理想溶液,获得极大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热力学界的注意,并引发了后继研究的热潮。1983年专著《多元汽液平衡和精馏》获专家学者高度评价。198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列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委员。郭天民对复杂体系高压相平衡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自然科学类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研究。很可惜,郭天民教授于 2003年因病猝然逝世,享年 74岁。国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可燃冰领域的开拓者。
潘鸿与化工热力学权威朱自强教授相识交往的起始方式与其他几位有所不同。它不是源自于对方的来访,而是自己拿着单位介绍信去浙江大学登门求救。
1974年10月,潘鸿在编制有关高温低压相平衡计算程序时遇到了困难,主要是未能理清学术文献中某特定方程式中的某些含义。对于应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化工过程,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预先完全搞清楚有关方程式的内在参数关系,编写程序时才能通畅无误。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有搞清楚,整个程序就会被卡住编不下去,这是最恼人的事。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开发者,事情还比较好解决,就是向前面编写过有关程序的人请教,只要是有人通过的,点明一下事情就可解决。潘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众多的同行来访和来信询问大都是化工数学模型和程序实施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国家这一领域的水平尽快提高,都会相互帮助的。
但是对第一位开发者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前面没人做过,没有人能给你指点迷津。潘鸿这一次碰到的就是这样。问题是原始的几篇论文没有讲清楚,相互矛盾、似是而非。他拿着问题尝试向一些资深人士请教,都不得要领。一次他问到设计院情报组的贾成晏工程师,一位5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化工前辈。
贾成晏对潘鸿的工作一向至为关注,潘鸿的很多工作成果就是通过情报组的内部期刊推界到全国的。他主编的《石油化工设计参考资料》自1973年创刊起几乎每期都有这方面的文章。1975年还在《化工单元设备资料》中出了潘鸿撰写的”化工电子计算文集”专集近6万字。此文集被推荐为1976淮南《石化部石油化工设计化学工程业务建设工作会议》交流论文,很受欢迎的。
贾成晏没等潘鸿把方程式的具体细节说完,立即脱口而出说:
“不要到处问了。以你现在研究的水平,你都搞不清的东西,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说到点子上。你只能找专门研究这领域的化工热力学的学者去讨论,很少有人能回答你的问题。”
讲完后他沉思了一下,建议有机会到浙江大学找朱自强老师,他们是老朋友,说朱教授在化工热力学上知识渊博,或能解决疑难。
不久,潘鸿出差到杭州借用电子计算机算题,拿着设计院的介绍信顺道去浙江大学造访从未谋面的朱自强教授。到了浙大化工热力学教研组,不巧朱教授身体欠安,在家休养,没有上班,两位年青老师接待。潘鸿将问题概括讲了一下,希望浙大老师指点迷津。两位老师一听就说”这可真得要请朱老师才能解决”。他们建议潘鸿把问题简要地写下来,他们会带给朱老师。事情也只能这样办了。
离开浙大时潘鸿对能否得到回答并未抱大的希望,因为自己不是浙大的学生,与朱自强老师可谓是连萍水相逢都谈不上,要老师书面解答高难度的问题实是有点唐突。
返上海后不久,潘鸿收到了朱自强的回信。密密麻麻写满3页稿纸,算式、参数、数据、文献出处一应俱全。书写公整条理,解答清清楚楚,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论文。面对信件,潘鸿不仅为朱老师在化工热力学上的造诣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严谨谦和的学风留下深刻的印象。来信的开头和结尾写着:
潘鸿同志:
你们的来信收悉。因近日我身体不适休息在家,你们的信是由同志们带家来的。所以迟覆几天,望见谅。由于我手头数据不多,而且自己在高压低温的相平衡方面钻研不够,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回答可能是不中肯的,仅供参考。
……
以上意见当否,请你们酙酌。希望你们有甚么结果或上面所述有甚么错误能顺便告我,以便及时进行校正。今后在相平衡计算机计算方面要向你们更多地向你们学习。写得很乱,望见谅。
请代问贾成晏同志好。 余再谈,此致
敬礼
自强 1974.10.8 灯下
一位学术前辈,抱病在家时能如此认真地回答晚辈提出的学术问题,这首先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对共同探讨高难度问题的欣喜,也体现了他对提高国内专业水平的热心。当然还有那个时代的知识为公的社会风气,与后来动辄需要物质回报的俗气是大不一样的。
次年,朱自强教授带同几位浙大老师到上海设计院来访问交流,潘鸿和朱自强终能会面言欢了。大学与设计院工作性质不同,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很突出的,朱自强名不虚传。
朱自强教授,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7年获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著名化工专家,历任浙江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化工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校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化学部化学工程组评审委员、副组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浙江省科协常委,第一、二届膜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化工学报》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工程学报》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等。曾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化工热力学》等4册,专着《超临界流体技术——原理和应用》1册以及译着2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化工部高校优秀教材奖和优秀图书二等奖各1次。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