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楼主: farita96
收起左侧

听化工设计行业老前辈讲过去的故事-化工模拟攻关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吴泾化工厂,已经有20年左右未去过了。
黑白的全景远处是黄埔江,不知拍于哪个年代。

下面那张彩照,我看,拍摄的正是国产唯一的那套30万吨合成氨装置(现已经拆弃)。
照片上能清楚的辨认出合成塔,吸收-解析塔,还有安放”三机“的大型厂房。
最显眼的是那排冷却水装置。

评分

参与人数 1韶华币 +100 收起 理由
Horse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shinbade 在端午节继续加班,获得加班工资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8.2  乙烯翘楚  王松汉

王松汉,1961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机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筹建时转入燕山石化总厂设计院。长期从事石油化工设计。王松汉与上海院潘鸿的交往是始于1975年,那时,我国第一套引进的北京乙烯工程正紧张进行,王松汉是国内设计院项目主管,既要详细了解在建装置的技术细节,还要为后面续建的乙烯装置制订方案。当时,北京设计院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方面未能满足要求,他找到了技术贮备丰富的上海院。

王松汉与潘鸿可真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是6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当时国家一穷二白,落后就要被欺负的硬道理在大学生心中是块痛心的伤疤,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是大家的共同信念。埋头苦读,成绩优秀是两人在校的共同标志。毕业后即分配到化工部直属的设计院,得到重用和锻炼。视野广博,思维进取是他俩的共同特点。就连体型语调都共同留有”书生”的印记。不同的是,在专业方向上,潘鸿专注的是化工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软件的编制,而王松汉致力的是要用更精确的算法去分析化工过程本身。两者互补的关系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王松汉所读的华东化工学院是国内化工的重点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他的化工原理课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教授顾毓珍,顾教授不但专业水平很高,而且教学方法独特。在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王松汉对化工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步归纳出了行之有效的化工原理学习方法,并写了一份学习总结,受到了顾教授的高度评价。同时还在同学中大力推广他的学习经验,让他走上讲台辅导班上的同学。这给了王松汉莫大的鼓舞,对进一步学好化工原理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王松汉每提起顾教授内心还是充满着尊敬和感激。在王松汉心里,学生时代的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块里程碑,少了任何一位,都没有他的后来。

潘鸿所在的湖南大学化工系当时尚是初办,师资力量较薄弱,但能借助其他先进院校的力量。他的化工原理课所用的教材正是由张洪沅、丁绪淮、顾毓珍编写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大学时他对化工原理课兴趣最浓。当时,顾教授他们在编写教材的同时还编写了一本练习题册,内中对每一教学环节都给出大批的练习题及答案。老师在每次讲课后都会挑选其中几个作为课外作业。潘鸿从不满足于完成指定的题目,每次都是将题册的所有题目全部做完,而以此作为一件快乐的享受。那个时候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饥饿一直困扰着国人。但也正因为吃不饱,学校中除教学以外的其他活动都大量减少,反而给学生留下了很多空余时间,可用功读书。这成了难得的机遇。

王松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的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当时我国石油化工科技方面刚起步,科技人才缺乏,刚毕业的王松汉很快就成了设计院的业务骨干。工作努力,任劳任怨,承担了不少重要项目,工作成果显着。但是,他也承受着常人所难以承受的生活压力。年近40了,他和爱人仍分居两地。他在北京,爱人和两个孩子在老家浙江义乌。在当时,要将家人从小城市义乌迁来首都北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取得北京户口和找到工作单位。要合家团聚只能是自己调回老家。凭他的工作资历在义乌找到工作并不困难,而返回故乡在众多游子心中也是梦寐以求的。但王松汉一直没有考虑走这一步。经济收入是相差无几的,但这意味着他必须脱离现在的工作,离开他从小就建立的报效祖国,为振兴国家石油化工而奉献的崇高理想。国家现在正需要自己挑起工作重担,中国石油化工的振兴需要自己全力以赴。他不能走这一步,宁愿自己在生活上作出牺牲,家庭长期分居,让爱人和小孩一起为国家作出牺牲。

王松汉在顽强地工作着,在为提高国家石油化工的技术水平而努力工作着。从1975到1979年,他几乎每年都到上海设计院来与潘鸿交流石化计算的技术问题,诸如汽液平衡、低温气体分离、冷箱计算,以及醋酸精馏过程等等。一起技术晤谈、切磋,数据核对、验证,以及留下一些计算要求等待结果的反馈。

上海院有关电子计算所刊印的资料都会及时寄到北京,还有一些物性比较特殊的装置,北京还未编制好计算程序,王松汉也会来信请潘鸿帮忙计算。这些虽是”私活”,但都是国家项目,见证了他们为了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情谊。当时王松汉正在主持北京石化总厂醋酸装置的初步设计,需要潘鸿为它计算一些数据。一次王松汉在收到计算结果后发现,装置的原始进料数据搞错了,需要立即重算。”你的计算结果,对我们这段工作的完成很关键”,信中的语句直白又相互信赖,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王松汉的出色工作得到单位领导的赏识和支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国内科技人员的处境比之过往日渐好转。王松汉所在的北京石化总厂设计院领导主动出面要为他解决了夫妻团聚的问题。一次,领导找王松汉谈话,先是表扬他工作努力,任劳任怨的精神,因为文革期间很多工作都是由他担负起来的。接着就关心他在生活上有何困难和要求,问他愿不愿意把家人调到北京,这一问就把他给惊呆了!这可是自己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竟然会真实地摆在面前了。多年与家人的两地分居,自己和妻儿都承受着很大的痛苦。现在终于有机会跟家人团聚了,这让他有些激动,他问:
“这有可能吗?”
“我们是大单位,骨干力量是可以的。”

王松汉心里充满了对单位和领导的感激,心里满是期盼。这在当时是难度很高的一项工作。果然,只用了很短时间,北京市就批准调动。但是,他爱人的单位那边却给卡住了。他爱人在义乌县教育局工作,由于表现优秀,单位舍不得放她走。这让王松汉很是为难。后来,王松汉把情况反映到义乌县委,设计院更专门派人事干部去义乌帮他协调办理有关调动手续。最后,在县委的指示下,终于把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从义乌县教育局调到了北京。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这样的待遇是没几个人能享受得到的。王松汉能得到设计院和当地政府的这般超级待遇,说明了王松汉在工作中的表现优秀,他的不可替代和对石油化工发展的重要作用。单位领导的这一举措深得人心。解决了十余年的夫妻两地分居,彻底消除了王松汉工作的后顾之忧。他更专心致志、更意气风发投入工作。

改革开放后,王松汉一直从事石油化工设计。是国际著名乙烯专家、我国乙烯工业领域首席专家。历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北京石化总厂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教授,总设计师。1991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化工系统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工程建设参谋机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专家顾问团第六届和第七届顾问。曾获得了4项国家级奖励:国家级金奖、国家级银奖、国家级发明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和15项部级奖励,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

王松汉曾说:“我国石油化工工业需要大力发展,更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我为我能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作一些工作而自豪,我还会用我的余生为我国石化工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同时我也用我一生的求索告诉后来人,成绩的背后是汗水,是不懈的努力,是超人的毅力,更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了我所热爱的事业奋斗一生,我无怨无悔!”

如今,年逾古稀的王松汉教授仍在为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愿青松不老,长振汉风。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无私分享,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也知道咋们的奋斗和历史
[发帖际遇]: kyr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1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技术精神,不断追求,薪火相传!
[发帖际遇]: 黑色化石 屌丝逆袭成功,获得白富美女神垂青,赚了 4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8.3 化工耆宿  卢焕章

卢焕章绝对堪称是我国化学工程界的老前辈,他对应用电子计算机这一新技术工具的敏锐感觉以至身体力行给后辈起着示范作用。

卢焕章,1915年生。在他童年至大学学习期间,中国正经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武装侵略,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奠定了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他发奋读书,努力掌握科学技术,想用科学技术救国。1938年,即在大学毕业后的第3年,他以化学工程专业第1名的成绩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第6届公费生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屡遭德国飞机轰炸,卢焕章耽心试验设备遭到破坏,便抓紧时间,日夜工作,以较短时间完成乙烷和丙烯在高压低温下汽液两相平衡试验研究,写成论文,受到了导师的赞扬。该论文发表在1941年英国皇家学会杂志上。1940年11月,卢焕章转赴美国,在密执安州炼油厂实习。不久转美国纽约寰球贸易公司任化学工程师,直到1945年底回国。在任职期间,他又到以焦炭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氮肥的工厂、电解水工厂、炼焦工厂等处实习,从而增加了对工厂的了解,并在工作中掌握了化工厂设计、技术设备订货方面的知识。在外国学习、生活的8年中,卢焕章十分想念祖国,同时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感到中国如不迎头赶上,将无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心为中国繁荣富强贡献毕生精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焕章以极大热情投入化工设计工作,历40多年。

卢焕章十分重视在化学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世界潮流,眼睛始终紧盯着用电子计算机解决化学工程中手工不能解决的复杂计算问题,致力于提高化工设计的技术水平。那时,他是化工部第五设计院的总工程师。五院地处兰州,交通偏远,信息闭塞。当从资料中获悉上海院电子计算应用先行一步时,也立即在院内调集精兵强将,从事这方面的探索。他本人身先士卒,不顾自己年纪较大,仍带头努力自学编制程序,上机操作,很快掌握用计算机解决工程计算问题。以实际行动激励五院设计人员学习应用计算机。

对于上海院的开创性工作,卢总早早就给予高度评价。他和五院同事以及来院交流的同行们常谈及:
“上海院在电子计算技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人数少贡献大,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多年来,卢焕章与潘鸿一直保持紧密联系,大家撰写的有关技术资料都及时寄赠交流,常有书信往来。卢总到上海出差,或二人在技术会议上会面,都会趁便交流工作心得,无碍于他俩在职位高低和年龄上的差距。

卢总是我国化工设计工作的带头人之一,曾组织多项化工工程设计,卓有成绩。文革开始后,中国化工设计工作基本停顿。卢总为了不使时间虚耗,针对设计工作遇到的技术问题,撰写文章,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兰化设计院出版的刊物《石油化工技术参考资料》上。主要篇章有:《石油气分离计算》、《轻烃汽液平衡》、《萃取蒸馏与恒沸蒸馏》、《高压聚乙烯》等,为石油化工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卢焕章是1959年第2届和1964年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第5届和1983年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第31届和32届常务理事。自1978年起,他担任《化工学报》副主编达10多年之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获授“科技工作作出重大贡献”先进个人奖。编辑出版《石油化工基础数据手册》。1990年起,卢焕章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的特殊津贴。 1982年以后,他在做化工设计工作的同时,兼任北京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总作为化学工程的老前辈,在电子计算潮流兴起之时能及时察觉,身体力行与年轻人一道投身到这场化工设计的大变革之中,是很有眼光的。教人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感慨万分!        
[发帖际遇]: anndy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3 个 韶华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感动不已,我们是站在了前人的肩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板块怎么老是被扣分?
[发帖际遇]: 艰难的求索 成功获得红包 9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忘记的历史
[发帖际遇]: sigmax 乐于助人,帮助不愿意过马路的老奶奶过马路,奖励 3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王松汉先生的乙烯书。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tfz 头上,tfz 赚了 1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8.4 热力学双雄  郭天民 朱自强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设计中极为重要,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对化工热力学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化工热力学领域有卓见的专家教授,无不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北京石油学院郭天民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郭天民,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他曾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53年任教北京石油学院,一直从事化学工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献身于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与科技事业。

70 年代,全国各大院校兴起了“开门办学”潮。郭天民到上海浦东高桥化工厂工作8年,受聘为厂技术顾问,协助解决了乙烯车间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这期间,他开始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研究工作。高桥化工厂的6750吨裂解分离装置早年就是医工设计院设计的。厂方技术资料和国外期刊都比较欠缺,郭天民常来设计院收集资料和技术交流。当他得悉医工院在电子计算机应用已先走一步时,大感兴趣。1975年7月,郭天民会同胡上序、李再琮三位老师与潘鸿首次深入交流,开始了与潘鸿的频繁面谈和书信交流。

郭天民学术造诣精湛,思维敏锐,处事干练,他们的交流在75、76年间最为频繁。从石油气分离计算到极性系统的气液平衡计算,交流广泛而深入。对于喜好研究学问的人,能遇到可以深入探讨高难度课题的同行,是一种难得的享受。77年8月,两人都出席了化工部在上海金山举办的《乙烯工程电子计算交流会》。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热烈的学术切磋,百家争鸣,场面感人。事后,一位与会者曾在给潘鸿的一封信中谈及会议的情况,很值得回味。
“遥想金山乙烯电算会上,君与郭天民、萧成基大师纵论二元交互因子实义与动能,我辈在旁听出耳油。岂料1990年赴美,聆听鼻祖普劳斯尼茨谈此题与阁下无异! “

1982 年秋,郭天民应美国普度大学化工系著名化工热力学专家赵广绪教授的邀请,前往普度大学参加有关煤液体高压相平衡模型化的研究。并着力于当时化工热力学前沿性课题:将状态方程扩展应用于强极性非理想溶液,获得极大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热力学界的注意,并引发了后继研究的热潮。1983年专著《多元汽液平衡和精馏》获专家学者高度评价。198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列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委员。郭天民对复杂体系高压相平衡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自然科学类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研究。很可惜,郭天民教授于 2003年因病猝然逝世,享年 74岁。国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可燃冰领域的开拓者。


潘鸿与化工热力学权威朱自强教授相识交往的起始方式与其他几位有所不同。它不是源自于对方的来访,而是自己拿着单位介绍信去浙江大学登门求救。

1974年10月,潘鸿在编制有关高温低压相平衡计算程序时遇到了困难,主要是未能理清学术文献中某特定方程式中的某些含义。对于应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化工过程,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预先完全搞清楚有关方程式的内在参数关系,编写程序时才能通畅无误。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有搞清楚,整个程序就会被卡住编不下去,这是最恼人的事。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开发者,事情还比较好解决,就是向前面编写过有关程序的人请教,只要是有人通过的,点明一下事情就可解决。潘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众多的同行来访和来信询问大都是化工数学模型和程序实施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国家这一领域的水平尽快提高,都会相互帮助的。

但是对第一位开发者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前面没人做过,没有人能给你指点迷津。潘鸿这一次碰到的就是这样。问题是原始的几篇论文没有讲清楚,相互矛盾、似是而非。他拿着问题尝试向一些资深人士请教,都不得要领。一次他问到设计院情报组的贾成晏工程师,一位5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化工前辈。

贾成晏对潘鸿的工作一向至为关注,潘鸿的很多工作成果就是通过情报组的内部期刊推界到全国的。他主编的《石油化工设计参考资料》自1973年创刊起几乎每期都有这方面的文章。1975年还在《化工单元设备资料》中出了潘鸿撰写的”化工电子计算文集”专集近6万字。此文集被推荐为1976淮南《石化部石油化工设计化学工程业务建设工作会议》交流论文,很受欢迎的。

贾成晏没等潘鸿把方程式的具体细节说完,立即脱口而出说:
“不要到处问了。以你现在研究的水平,你都搞不清的东西,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说到点子上。你只能找专门研究这领域的化工热力学的学者去讨论,很少有人能回答你的问题。”
讲完后他沉思了一下,建议有机会到浙江大学找朱自强老师,他们是老朋友,说朱教授在化工热力学上知识渊博,或能解决疑难。

不久,潘鸿出差到杭州借用电子计算机算题,拿着设计院的介绍信顺道去浙江大学造访从未谋面的朱自强教授。到了浙大化工热力学教研组,不巧朱教授身体欠安,在家休养,没有上班,两位年青老师接待。潘鸿将问题概括讲了一下,希望浙大老师指点迷津。两位老师一听就说”这可真得要请朱老师才能解决”。他们建议潘鸿把问题简要地写下来,他们会带给朱老师。事情也只能这样办了。

离开浙大时潘鸿对能否得到回答并未抱大的希望,因为自己不是浙大的学生,与朱自强老师可谓是连萍水相逢都谈不上,要老师书面解答高难度的问题实是有点唐突。

返上海后不久,潘鸿收到了朱自强的回信。密密麻麻写满3页稿纸,算式、参数、数据、文献出处一应俱全。书写公整条理,解答清清楚楚,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论文。面对信件,潘鸿不仅为朱老师在化工热力学上的造诣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严谨谦和的学风留下深刻的印象。来信的开头和结尾写着:

潘鸿同志:
    你们的来信收悉。因近日我身体不适休息在家,你们的信是由同志们带家来的。所以迟覆几天,望见谅。由于我手头数据不多,而且自己在高压低温的相平衡方面钻研不够,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回答可能是不中肯的,仅供参考。
   ……
   以上意见当否,请你们酙酌。希望你们有甚么结果或上面所述有甚么错误能顺便告我,以便及时进行校正。今后在相平衡计算机计算方面要向你们更多地向你们学习。写得很乱,望见谅。

    请代问贾成晏同志好。 余再谈,此致
敬礼
自强 1974.10.8 灯下

一位学术前辈,抱病在家时能如此认真地回答晚辈提出的学术问题,这首先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对共同探讨高难度问题的欣喜,也体现了他对提高国内专业水平的热心。当然还有那个时代的知识为公的社会风气,与后来动辄需要物质回报的俗气是大不一样的。

次年,朱自强教授带同几位浙大老师到上海设计院来访问交流,潘鸿和朱自强终能会面言欢了。大学与设计院工作性质不同,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很突出的,朱自强名不虚传。

朱自强教授,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7年获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著名化工专家,历任浙江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化工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校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化学部化学工程组评审委员、副组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浙江省科协常委,第一、二届膜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化工学报》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工程学报》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等。曾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化工热力学》等4册,专着《超临界流体技术——原理和应用》1册以及译着2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化工部高校优秀教材奖和优秀图书二等奖各1次。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farita96 头上,farita96 赚了 2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8.4 热力学双雄  郭天民 朱自强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设计中极为重要,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对化工热力学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化工热力学领域有卓见的专家教授,无不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北京石油学院郭天民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郭天民,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他曾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53年任教北京石油学院,一直从事化学工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献身于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与科技事业。

70 年代,全国各大院校兴起了“开门办学”潮。郭天民到上海浦东高桥化工厂工作8年,受聘为厂技术顾问,协助解决了乙烯车间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这期间,他开始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研究工作。高桥化工厂的6750吨裂解分离装置早年就是医工设计院设计的。厂方技术资料和国外期刊都比较欠缺,郭天民常来设计院收集资料和技术交流。当他得悉医工院在电子计算机应用已先走一步时,大感兴趣。1975年7月,郭天民会同胡上序、李再琮三位老师与潘鸿首次深入交流,开始了与潘鸿的频繁面谈和书信交流。

郭天民学术造诣精湛,思维敏锐,处事干练,他们的交流在75、76年间最为频繁。从石油气分离计算到极性系统的气液平衡计算,交流广泛而深入。对于喜好研究学问的人,能遇到可以深入探讨高难度课题的同行,是一种难得的享受。77年8月,两人都出席了化工部在上海金山举办的《乙烯工程电子计算交流会》。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热烈的学术切磋,百家争鸣,场面感人。事后,一位与会者曾在给潘鸿的一封信中谈及会议的情况,很值得回味。
“遥想金山乙烯电算会上,君与郭天民、萧成基大师纵论二元交互因子实义与动能,我辈在旁听出耳油。岂料1990年赴美,聆听鼻祖普劳斯尼茨谈此题与阁下无异! “

1982 年秋,郭天民应美国普度大学化工系著名化工热力学专家赵广绪教授的邀请,前往普度大学参加有关煤液体高压相平衡模型化的研究。并着力于当时化工热力学前沿性课题:将状态方程扩展应用于强极性非理想溶液,获得极大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热力学界的注意,并引发了后继研究的热潮。1983年专著《多元汽液平衡和精馏》获专家学者高度评价。198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列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化工学报》第八届编委会委员。郭天民对复杂体系高压相平衡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自然科学类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研究。很可惜,郭天民教授于 2003年因病猝然逝世,享年 74岁。国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可燃冰领域的开拓者。


潘鸿与化工热力学权威朱自强教授相识交往的起始方式与其他几位有所不同。它不是源自于对方的来访,而是自己拿着单位介绍信去浙江大学登门求救。

1974年10月,潘鸿在编制有关高温低压相平衡计算程序时遇到了困难,主要是未能理清学术文献中某特定方程式中的某些含义。对于应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化工过程,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预先完全搞清楚有关方程式的内在参数关系,编写程序时才能通畅无误。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有搞清楚,整个程序就会被卡住编不下去,这是最恼人的事。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开发者,事情还比较好解决,就是向前面编写过有关程序的人请教,只要是有人通过的,点明一下事情就可解决。潘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众多的同行来访和来信询问大都是化工数学模型和程序实施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国家这一领域的水平尽快提高,都会相互帮助的。

但是对第一位开发者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前面没人做过,没有人能给你指点迷津。潘鸿这一次碰到的就是这样。问题是原始的几篇论文没有讲清楚,相互矛盾、似是而非。他拿着问题尝试向一些资深人士请教,都不得要领。一次他问到设计院情报组的贾成晏工程师,一位5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化工前辈。

贾成晏对潘鸿的工作一向至为关注,潘鸿的很多工作成果就是通过情报组的内部期刊推界到全国的。他主编的《石油化工设计参考资料》自1973年创刊起几乎每期都有这方面的文章。1975年还在《化工单元设备资料》中出了潘鸿撰写的”化工电子计算文集”专集近6万字。此文集被推荐为1976淮南《石化部石油化工设计化学工程业务建设工作会议》交流论文,很受欢迎的。

贾成晏没等潘鸿把方程式的具体细节说完,立即脱口而出说:
“不要到处问了。以你现在研究的水平,你都搞不清的东西,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说到点子上。你只能找专门研究这领域的化工热力学的学者去讨论,很少有人能回答你的问题。”
讲完后他沉思了一下,建议有机会到浙江大学找朱自强老师,他们是老朋友,说朱教授在化工热力学上知识渊博,或能解决疑难。

不久,潘鸿出差到杭州借用电子计算机算题,拿着设计院的介绍信顺道去浙江大学造访从未谋面的朱自强教授。到了浙大化工热力学教研组,不巧朱教授身体欠安,在家休养,没有上班,两位年青老师接待。潘鸿将问题概括讲了一下,希望浙大老师指点迷津。两位老师一听就说”这可真得要请朱老师才能解决”。他们建议潘鸿把问题简要地写下来,他们会带给朱老师。事情也只能这样办了。

离开浙大时潘鸿对能否得到回答并未抱大的希望,因为自己不是浙大的学生,与朱自强老师可谓是连萍水相逢都谈不上,要老师书面解答高难度的问题实是有点唐突。

返上海后不久,潘鸿收到了朱自强的回信。密密麻麻写满3页稿纸,算式、参数、数据、文献出处一应俱全。书写公整条理,解答清清楚楚,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论文。面对信件,潘鸿不仅为朱老师在化工热力学上的造诣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严谨谦和的学风留下深刻的印象。来信的开头和结尾写着:

潘鸿同志:
    你们的来信收悉。因近日我身体不适休息在家,你们的信是由同志们带家来的。所以迟覆几天,望见谅。由于我手头数据不多,而且自己在高压低温的相平衡方面钻研不够,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回答可能是不中肯的,仅供参考。
   ……
   以上意见当否,请你们酙酌。希望你们有甚么结果或上面所述有甚么错误能顺便告我,以便及时进行校正。今后在相平衡计算机计算方面要向你们更多地向你们学习。写得很乱,望见谅。

    请代问贾成晏同志好。 余再谈,此致
敬礼
自强 1974.10.8 灯下

一位学术前辈,抱病在家时能如此认真地回答晚辈提出的学术问题,这首先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对共同探讨高难度问题的欣喜,也体现了他对提高国内专业水平的热心。当然还有那个时代的知识为公的社会风气,与后来动辄需要物质回报的俗气是大不一样的。

次年,朱自强教授带同几位浙大老师到上海设计院来访问交流,潘鸿和朱自强终能会面言欢了。大学与设计院工作性质不同,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理论研究方面是很突出的,朱自强名不虚传。

朱自强教授,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7年获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著名化工专家,历任浙江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化工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校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化学部化学工程组评审委员、副组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浙江省科协常委,第一、二届膜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化工学报》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工程学报》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等。曾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化工热力学》等4册,专着《超临界流体技术——原理和应用》1册以及译着2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化工部高校优秀教材奖和优秀图书二等奖各1次。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发帖际遇]: farita96 捡到一块切糕,卖给了小马,赚了 9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初心、坚持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发帖际遇]: 龚大干 捡到一块切糕,卖给了小马,赚了 6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很荣幸也在吴泾化工厂上过班!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l_ant101 头上,l_ant101 赚了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老前辈的讲述如涓涓细流,无起伏之感却终将汇成江海。文中的每一位老前辈源于崇高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就是那个时代纯洁的精神气象,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绝的成绩。 反观现在,整个化工工程设计领域却少了这种基础性的原创性的内容,依靠老外工艺包的场景重新发生。
我作为一名设计行业的后来者,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几十年前的前辈面前,简直无颜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老前辈的讲述如涓涓细流,无起伏之感却终将汇成江海。文中的每一位老前辈源于崇高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就是那个时代纯洁的精神气象,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绝的成绩。 反观现在,整个化工工程设计领域却少了这种基础性的原创性的内容,依靠老外工艺包的场景重新发生。
我作为一名设计行业的后来者,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几十年前的前辈面前,简直无颜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化工流程模拟会战

在各主力设计院配备上电子计算机之后,冯伯华副部长随即发出组织化工工艺流程计算程序系统攻关会战的指令。

1977年12月,化工部规划院在南京召开《化工部设计系统工作会议》,向各设计单位阐明在设计工作中推广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会上,冯院长点名表扬了上海院先前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说: ”上海化工设计院潘鸿同志,在这方面有很大成绩,作了很大贡献。全国第一。……上海院回去以后,要配足人力,搞工艺的可以改搞计算。加快速度搞出来。” 并布置成立流程模拟会战的领导小组。会后冯院长多次催促规划院,赶快开展该项工作。

    1978年2月,部规划院正式发文通知召开《化工流程模拟系统》攻关会战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
1) 讨论确定《化工流程模拟系统》攻关会战的目标、组织、工作原则及方法;
2) 讨论确定《化工流程模拟系统》总体规划及统一规定;
3) 协商确定任务分工并拟定工作计划;
4) 各单位汇报交流关于流程计算及物性数据方面的工作情况和经验;
5) 对物性数据、状态方程及一些常用基础单元程序进行技术性讨论。
工作随即展开。1978年3月,领导小组在北京部规划院首次聚会。讨论确定总体方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作法,组织攻关。会战由化学工程中心站和化工工艺设计中心站负责组织和主持。会战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除了基建局和规划院领导之外,各主力设计院是: 部设计院 许志宏、万学达; 六院 萧成基; 燕山石化院 盛若瑜; 上海院 潘鸿; 兰州院 雷行之; 吉林院 韩方煜。

会战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模拟系统的标准结构,讨论分工,汇集成果,安排大会交流之类。平时各人在原单位进行软件开发,每隔一段时间即要聚会相讨,可谓紧张而热烈。化工工艺设计中心站在北京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内,与规划院联络较为方便。化学工程中心站所隶属的第六设计院位于陕西咸阳,交通闭塞,所以,领导小组的碰头会大多是在北京。有一次小会在咸阳碰头,外地与会者顿感机会难得。因为六院所在地正是咸阳茂陵,是令人神往的汉武大帝的陵寝所在。能有机会顺道一游,实乃人生一大乐事。虽然当时旅游之风欠盛,景色多残旧苍凉,但面对硕大的汉武坟丘,荒草在西风残照中摇曳,世事沧桑的感觉悠然而生。邻近的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屹立千年。遥想骠骑将军当年,气吞万里,封狼居胥,开拓汉唐疆域,雄极一时。现今中华,国力尚弱,我辈尤须努力,重振汉风。这是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会战中,起着具体组织领导作用的是两个技术中心站的主管----萧成基和许志宏、万学达。而在攻关第一线最具实力最活跃的主将则是上海、吉林、兰州院的三剑客----潘鸿、雷行之和韩方煜。他们在攻关会战的几年相处中留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4-12-29 22:42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